生理学/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来自医学百科

(一)暗适应和明适应

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主,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称为暗适应。相反,从暗处初来到亮光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是人眼对光的敏感度在暗光处逐渐提高的过程。在进入暗室后的不同时间,连续测定人的视觉阈值,亦即测定人眼刚能感知的光刺激强度,可以看到此阈逐渐变小、亦即视觉的敏感度在暗处逐渐提高的过程。如图9-12所示,一般是在进入暗室后的最初约7分钟内,有一个阈值的明显下降期,以后又出现阈值的量明显下降;于进入暗室后的大约25-30分钟时,阈值下降到最低点,并稳定于这一状态。暗适应的产生机制与视网膜中感光色素在暗处时再合成增加,因而增加了视网膜中处于未分解状态的色素的量有关。据分析,暗适应的第一阶段主要与视锥细胞色素的合成量增加相一致;第二阶段亦即暗适应的主要构成部分,则与视杆细胞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暗适应曲线


图9-12 暗适应曲线

。表示用白光对全眼的测定结果

.表示用红光对中央凹测定的结果(表示视锥细胞单独的暗适应曲线,

因中央凹为视锥细胞集中部位,且红光不易被视杆细胞所感受)

明适应出现较快,约需一分钟即可完成。耀眼的光感主要是由于在暗处蓄积起来的合成状态的视紫红质在进入亮处时先迅速分解,因为它对光的敏感性较视锥细胞中的感光色素为高;只有在较多的视杆细胞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细胞色素才能在亮光环境中感光。

(二)视野

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视野的最大界限应以它和视轴(单眼注视外界某一点时,此点的像正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央凹处,连接这两点的假想线即视轴)所成夹角的大小来表示。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用不同颜色的目标物测得的视野大小不一样,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再次为红色,而以绿色视野为最小。设想视野的大小除与各类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范围有关外,在细节上还缺乏圆满的解释。另外,由于面部结构阻挡视线,也影响视野的形状,如一般人颞侧视野较大,鼻侧视野较小等。临床医生检查视野,使用特制的视野仪,并用不同颜色的视标进行检查,目的在于了解视网膜的普遍感光能力,有时可藉以发现较大范围的视网膜病变。某些视网膜、视神经或视觉传导路的病变,有特殊形式的视野缺损,在诊断有意义。

(三)视网膜电图

将一个引导电极角膜接触,另一个电极置于额部作为参考电极,当给视网膜以广泛光刺激时,可以在灵敏的电测量仪器上记录到一系列电变化,这称为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视网膜电图在性质上不同于同微电极在单一视网膜细胞成分记录到的电现象;视网膜电图是整个视网膜中各种成分在受到大范围光照时的多种电反应的综合反映。它通常由命名为a、b和c的三个波组成(图9-13)。据实验分析,a波主要来源于感光细胞的感受器电位;b波幅度较大,主要与双极细胞等细胞的活动有关;c波平缓而持续时间长,可能与色素细胞层的活动有关。有时在光照撤除时还可在缓慢持续的c波上再出现一个波动,称为d波,产生原因尚不明了。视网膜电图虽易于测量和描记,但反映视网膜功能状态或病变的特异性不大,目前只发现少数疾病时有特殊的视网膜电图改变,故在临床上作用的意义不很大。

猫的视网膜电图上面直线上的标记是给光和撤光时间


图9-13 猫的视网膜电图上面直线上的标记是给光和撤光时间

(四)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人和高等哺乳动物的双眼都在面部前方,视物时两眼视野差不多部分的像又各循自己特有的神经通路传向中枢,但正常人主观察感觉上只产生一个“物”的感觉。两眼视物而只产生一个视觉形象的前提条件是:由物质同一部分的的光线,应成像在两侧视网膜的相称点上。例如,两眼的黄斑部就互为相称点;当两眼注视培墙上一个小黑点时,由于有眼外肌的调节,此点就都正好成像在两侧眼的黄斑上,于是在视觉中只“看到”一个点;此时如用手轻推一侧眼球的外侧,使此眼视轴稍作偏移,则这时此眼视网膜上的黑点像就要从黄斑部移开,落在与对侧视网膜像非相称的点上,于是会感到墙上有两个黑点存在,这就是复视现象。显然,在黄斑部以外,一眼的颞侧视网膜和另一眼的鼻侧视网膜互相对称;而一眼的鼻侧视网膜也与另正好的颞侧视网膜互相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