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7日 (一) 09:16的版本 (以“{{头部模板-中药材}} {{简要信息-药品 |药名=秋海棠 |图片= |药名拼音=Qiū Hǎi Tánɡ |别名=岩丸子 |英文名= |始载于=本草纲...”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秋海棠
Qiū Hǎi Tánɡ
别名 岩丸子
功效作用 凉血止血散瘀调经。用于吐血衄血咳血崩漏白带月经不调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
英文名  
始载于 本草纲目拾遗
毒性 无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全国中草药汇编》:秋海棠

【拼音名】 Qiū Hǎi Tánɡ

【别名】 岩丸子

【来源】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秋海棠Begonia evansiana Andr.,以块茎入药。夏秋采块茎;初冬采果,晒干或鲜用。

【性味】 酸、涩,凉。

【功效与作用】 凉血止血散瘀调经。用于吐血衄血咳血崩漏白带月经不调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秋海棠

【出处】 《纲目拾遗》

【拼音名】 Qiū Hǎi Tánɡ

【来源】 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花朵

【原形态】 秋海棠,又名:八月春、断肠花(《群芳谱》),相思草(《漳州府志》),断肠草(《大观录》)。

多年生草本,地下具块茎。茎直立,光滑,高约60厘米。叶斜卵形,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基部斜心脏形,上面具细刺毛,下面和叶柄带紫红色,叶腋间生有小珠芽,落地生新苗。花粉红色,雌雄同株;雄花花被4,外2片形圆而大,雄蕊多数,花丝成一总柄,药黄色;雌花花被5或较少,在内者较小,子房下位,花柱3歧,柱头扭曲状。蒴果具不等大3翅,胞背裂开。花期8~9月。

【生境分布】 多栽培于庭园。全国各地有分布。

化学成份】 全草含草酸。

【性味】 《药性考》:"味酸,性寒,无毒。"

【功效与作用】 《百草镜》:"擦癣杀虫。"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