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接骨草

来自医学百科
112.247.109.102讨论2014年1月27日 (一) 05:50的版本 (以“{{头部模板-中药材}} {{简要信息-药品 |药名=红接骨草 |图片= |药名拼音=Hónɡ Jiē Gǔ Cǎo |别名=耳草长蒴苣苔、矮脚甘松、石上...”为内容创建页面)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红接骨草
Hónɡ Jiē Gǔ Cǎo
别名 耳草长蒴苣苔、矮脚甘松、石上莲
功效作用 散瘀消肿止痛。主跌打损伤痈疮疖肿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接骨草

【别名】 耳草长蒴苣苔、矮脚甘松石上莲

【来源】 苦苣苔红接骨草Didymocarpus hedyotideus Chun,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广西。

【性味】 微苦、涩,凉。

【功效与作用】 凉血散瘀,消肿止痛。

劳伤咳嗽:全草0.3~1两,水煎服。

跌打损伤骨折:鲜全草捣烂用酒炒外敷,或用全草浸酒内服外搽。

痈疮疖肿:鲜全草捣烂调红糖外敷。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红接骨草

【拼音名】 Hónɡ Jiē Gǔ Cǎo

【别名】 矮脚甘松、石上莲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耳草长蒴苦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dymocarpus hedyotideus Chun [Chirita hedyotids (Ghun) W. T. Wa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耳草长蒴苦苣苔 多年生草本,具长根状茎。叶均基生;无柄或具柄,柄扁,长达2cm,宽3-6mm;叶片干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6.5-10cm,宽0.9-2.4cm。常镰刀状弯曲,两端渐狭,边缘全缘,两面密被伏贴灰黄色绒毛,侧脉3-4条。花序2-3条,每花序有多花;花序梗枨13-18cm;苞片对生,狭椭圆形,长约4mm,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1.5mm,外面被极短柔毛,5裂至中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淡红色,内面被极短柔毛,5裂至中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淡红色,内面有紫红色斑纹,外面被短柔毛,花冠下部细管状,长约7mm,冠檐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枚发育,花丝基部具柔毛,退化雄蕊2;花盘杯状;子房长约6mm,密被短柔毛,花柱长约3mm,被短柔毛,柱头2裂。蒴果线形,长2-3cm,宽约2mm,密被短柔毛。种子小,椭圆形,平滑。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160m的石灰岩山阴处石上或陡崖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

【性味】 味微苦;微辛;性平

【功效与作用】 散瘀消肿止痛。主跌打损伤;痈疮疖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浸酒擦。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