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心理保健原则”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医学百科
(以“{{Hierarchy header}} 心理保健要注意自我意识良好、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和积极劳动实践四项原则。 '''一、自我意识良...”为内容创建页面)
 
(没有差异)

2014年2月6日 (四) 19:02的最新版本

心理保健要注意自我意识良好、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和积极劳动实践四项原则。

一、自我意识良好

就心理保健来说,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是自知自爱。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做到自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不能自知的人,不自量力,承担非力所能及的任务,人仅影响工作效果,而且可能由于过度疲劳和心理压力而罹患疾病

自爱要比自知要难些。自爱是悦纳自己、爱惜自己、保护自己、重视身体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以此取得别人的尊敬和友情,并能善于适应现实环境,力求事业的进展和自身的充分发展。自爱的反面是自暴自弃,酗酒就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

自尊、自信、自强、自制是自爱的内涵。自尊是人的基本动机之一。人的能力有大小、地位有高低、收入有多少、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和别人应居平等的状态,表现出不退缩、不畏惧,更不妄菲薄。谦虚上美德,但谦而不卑方为适度。自卑就是对自己不满意,严重的自卑,甚至中以发展为自疚、自责、自罪、持续下去会影响健康,罹患疾病,甚至失去生活信心。没有自信心的人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自己对自己的信任是以自知为基础的,以往成功的经验有助于强化自信。自强不息是立身之本,也是心理健康之本,人人都应力争自强。自制是指不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到有所作为和有所不为,能独立自主地做出决定,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自爱要以自知为基础,完全对自己“毫无了解”的人很少,但能真正完全了解自己的人也并不多。增进自知,培养自爱,非一朝一夕之功,尽管人随社会阅历而增添生活经验,如果没有明确的意识,自觉地进行修养,自知和自爱也难随岁月的增长而自然养成。

二、社会适应自如

社会适应自如即社会功能良好。适应是个体为满足生存的需要与环境发生的调节作用。或改造环境以适应个体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要求,都是适应形式。

心理健康者能和客观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对现实环境做客观观察并取得正确的认识,以便作正常、有效的适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幻想、不逃避、正视现实,以切实的方式给以处理。心理健康的人虽不能时时、事事都能顺利的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但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应当是积极的。即使偶尔采取消极性的防卫措施,也不至于成为习惯性行为。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心理卫生的原则是有朋友来往,乐于助人,也能接受别人情感的和实质的帮助,在和别人相处时持善意态度(如信任、尊敬、喜悦等)多于敌意的态度(如怀疑、轻蔑、厌恶等)。相互关心能促进心理健康。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能够对别人关心和帮助时,他的自信和自尊也会增强。

人与人之间靠信息的交流互相了解。交谈时,要善于倾听别人讲述的内容,并不应抱定某种成见,不然则无法弄清楚别人的意见和信息。交流除言语外,还要注意对方的体态、表情,以及整个的反应。有学者认为“体态”的语言比申诉更为重要。

以下三点对友谊的建立十分重要:第一,团结的愿望和善意的批评。第二,对人有真诚的鼓励和赞美,则非阿谀奉迎。第三,要尊重人格,不强加于人。

四、积极劳动实践

劳动创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劳动以谋生,通过工作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这不仅有经济和道德上的意义,还有心理方面的意义。通过劳动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