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zdh.com/index.php?action=history&feed=atom&title=%E6%A0%B8%E5%AD%94%E5%A4%8D%E5%90%88%E4%BD%93
核孔复合体 - 版本历史
2024-11-02T16:34:39Z
本wiki的该页面的版本历史
MediaWiki 1.35.1
https://www.fzdh.com/index.php?title=%E6%A0%B8%E5%AD%94%E5%A4%8D%E5%90%88%E4%BD%93&diff=197499&oldid=prev
112.247.67.26:以“{{百科小图片|bk90v.jpg|}} 1949-1950年间,H.G.Callan与S.G.Tomlin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栖类卵母细胞的核被膜时发现了核...”为内容创建页面
2014-02-06T10:47:06Z
<p>以“{{百科小图片|bk90v.jpg|}} 1949-1950年间,H.G.Callan与S.G.Tomlin在用透射<a href="/%E7%94%B5%E5%AD%90%E6%98%BE%E5%BE%AE%E9%95%9C" title="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a>观察<a href="/index.php?title=%E4%B8%A4%E6%A0%96%E7%B1%BB%E5%8D%B5%E6%AF%8D%E7%BB%86%E8%83%9E&action=edit&redlink=1" class="new" title="两栖类卵母细胞(页面不存在)">两栖类卵母细胞</a>的<a href="/%E6%A0%B8%E8%A2%AB%E8%86%9C" title="核被膜">核被膜</a>时发现了核...”为内容创建页面</p>
<p><b>新页面</b></p><div>{{百科小图片|bk90v.jpg|}}<br />
1949-1950年间,H.G.Callan与S.G.Tomlin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两栖类卵母细胞]]的[[核被膜]]时发现了核孔,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核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孔洞,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结构。<br />
<br />
1959年M.L.Waston将这种结构命名为[[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br />
<br />
定义:[[细胞核]]的[[核膜]]上呈复杂环状结构的通道,对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有一定调节作用。亦称为[[核膜孔]]或核孔。<br />
<br />
结构上,核孔复合体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功能上,核孔复合体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并且是一个双功能、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br />
<br />
不同生物的核膜孔具有相同结构,并以核孔复合体的形式存在。它的内外口径约为70~80毫微米,通道的直径约为9毫微米。核膜孔内外口的周边均有对称排列的8个球状颗粒,其直径约15毫微米;中央尚有一个中心颗粒,直径约30毫微米。中心颗粒与球状颗粒之间有细丝相连。这些细丝具有[[核糖核蛋白]]的性质。核膜孔通道中还有一些无定形物质。核膜孔的数目、分布和密度与[[细胞]][[代谢]]活性有关,核质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旺盛的部位核膜孔数目多。可见,核膜孔在调节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中有一定的作用。<br />
<br />
[[分类:生物]][[分类:细胞学]]</div>
112.247.6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