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zdh.com/index.php?action=history&feed=atom&title=%E6%83%8A%E6%81%90%E9%9A%9C%E7%A2%8D 惊恐障碍 - 版本历史 2024-11-01T12:26:45Z 本wiki的该页面的版本历史 MediaWiki 1.35.1 https://www.fzdh.com/index.php?title=%E6%83%8A%E6%81%90%E9%9A%9C%E7%A2%8D&diff=153977&oldid=prev 112.247.67.26:以“惊恐发作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起症状往往是患者自我感受到的表现,患者在某些情况下突然感到惊恐、失控感、...”为内容创建页面 2014-02-05T17:20:54Z <p>以“惊恐发作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起<a href="/%E7%97%87%E7%8A%B6" title="症状">症状</a>往往是患者自我感受到的表现,患者在某些情况下突然感到惊恐、失控感、...”为内容创建页面</p> <p><b>新页面</b></p><div>惊恐发作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起[[症状]]往往是患者自我感受到的表现,患者在某些情况下突然感到惊恐、失控感、发疯感、崩溃感、好象死亡将来临,惊恐万状,四处呼救,同时伴有严重的自主功能失调,其起病快,终止也快,其表现将持续数分钟或几十分钟的急性症状,发作呈[[自限性]]。  <br /> ==典型表现==<br /> 1、惊恐发作&lt;b&gt;典型的表现&lt;/b&gt;是,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胸前有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这种紧张心情使患者难以忍受。因而惊叫、呼救。有的出现过度唤气(hyper-ventiladtion)、[[头晕]]、非真实感、[[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以及运动性不安。此种发作历时很短,一般5-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症状可自行缓解,或以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br /> <br /> 2、预期[[焦虑]]大多数患者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病,因而惴惴不安,也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br /> <br /> 3、求助和[[回避行为]]惊恐发作时,由于强烈的恐惧感,患者难以忍受,常立即要求给予紧急帮助。在发作的间歇期,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因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要他人陪伴;即继发[[广场恐怖]]症。<br /> <br /> 诊断要点:<br /> <br /> 来访者至少有一次惊恐发作并且持续的担心再次发作或者会并发什么后果,或发作导致明显的行为改变,最少持续一个月的时间<br /> <br /> 判断其是否伴发广场恐怖<br /> <br /> 派出物质使用及躯体[[疾病]]导致的惊恐发作<br /> <br /> 派出其他心理障碍所继发的惊恐发作  <br /> ==相关统计数据==<br /> 据估计,[[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大约2%-4%。美国20世纪80年代对成人的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大约为1.5%,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3.6%,而有9%-10%的人经历过一次惊恐发作。90年代的另一调查表明美国人群中的终生患病率为3.5%,其中男女比率为2∶5(Kessler,et al.,1994)。在我国缺乏相应的调查资料。惊恐障碍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年龄范围为15-40岁,平均发病年龄是25岁。不过,此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可生。其发生与社会经济状况无关。  <br /> ==惊恐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br /> 惊恐障碍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严重焦虑。目前解释其病因机制的假说很多,[[神经]][[生化]]方面的假说包括经典[[神经递质]]类GABA、5-HT、DA和Ach等功能异常假说,以及[[神经肽]]类CCK与DA平衡失调假说等。[[遗传因素]]在惊恐障碍的发生中也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因为在对人灶族系的调查中发现,[[焦虑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病发生率为15%,是一般居民的3倍[1];对[[双生子]]的调查中发现,[[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50%,焦虑素质为65%,而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仅4%,焦虑素质仅13%[1];这些研究表明惊恐障碍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病因至少部分是出在[[基因]]上。 <br /> <br /> 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近年在基因水平对惊恐障碍病因的探讨进行了不少研究。 <br /> <br /> 一、惊恐障碍与GABAA[[受体]]基因 <br /> <br /> [[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分为GABAA和GABAB两种亚型。GABAA亚型受体与氯通值、[[安定]]受体组成一个[[复合体]],该复合体是由α、β、γ、δ[[亚基]]组成的一种四聚体,门控着氯通值。α亚基上有安定结合点;β亚基上有GABA结合点;γ亚基本身不能和苯二氮卓类或GABA结合,但它是[[寡聚]]受体与苯二氮卓类高亲和时所必需的;δ亚基上则没有结合[[位点]],其功能尚不清。α、β、γ、δ亚基的[[肽]]链都是4次跨越[[细胞膜]]的结构[2,3]。 <br /> <br /> GABAA受体一氯通道一安定受体复合体在抗焦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GABAA受体与氯通道[[偶联]],门控着氯通道,GABAA[[受体激动剂]](如GABA)可激活GABAA受体,打开氯通道,使[[细胞]]外CI-内流、氯导增加,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对[[神经元]]的抑制效应,因此呆产生抗焦虑作用;苯二氮类[[抗焦虑药]](如安定等)作用于安定受体,可使GABAA受体上调,进而使GABAA受体对GABA的亲和性增加、与GABA的结合增多,从而使GABAA受体打开氯通道的频率增加,增强GABA的[[突触后抑制]]效应,呈现抗焦虑效果;[[巴比妥]]类药直接作用于氯通道,使氯通道打开的时间延长,也具有抗焦虑作用。总之,GABAA受体激动剂、安定受体激动剂和巴比妥类药物,由于它们分别作用于GABAA受体、安定受体和氯通道,均具有抗焦虑作用。反之,致焦肽(diazepam binding inhibitor,DBI)是一种内源性的安定结合[[抑制剂]],可使GABAA受体下调,使GABAA与配基的结合减少,可引起焦虑;β-carbolin与安定受体结合,减弱GABA的作用,也可引起焦虑;印[[防已]][[毒素]]可使氯通道关闭,[[拮抗]]GABA的作用,可引起[[惊厥]]。所以,GABAA受体—氯通道—安定受体复合体在焦虑的发生和治疗中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br /> <br /> GABAA受体—氯通道—安定受体复合体的亚基具有极大的[[多态性]],人类GAGAA受体复合体亚基共有13个[[变异体]],其中α亚基有7种变异体(α1~α7),β亚基有3种变异体(β1~β3),γ亚基有2种变异体(γ 1~γ2),而δ亚基目前尚未发现有变异体[3]。有假说认为惊恐障碍的[[易感性]]及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与GAGAA受体复合体亚基变异体的不同有关,而由于每个亚基变异体都是由一个唯一的基因编码、由其相应的mRNA所[[转录]],所以该假说进一步认为惊恐障碍的易感性及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与GAGAA受体复合体基因多态性、mRNA水平有关。Tanay(1996)[4]研究发现,分别给鼠慢性投以抗惊恐药[[丙米嗪]]、[[苯乙肼]]、甲唑安定可改变[[脑干]]GABAA受体复合体α1、β2、γ2亚基mRNA的水平,进而使特异性GABAA受体复合体的亚基表达改变,而这些[[基因表达]]的改变又不同于那些由非抗惊恐的抗焦虑药([[布斯哌隆]])所产生的改变,这有力支持了上述假说。Crowe(1997)[5]进一步检测了编码GABAA受体复合体8个亚基变异体的基因(α1~α5、β1、β3、γ2),在104个严格定义的惊恐障碍患者、134个广义的惊恐障碍或亚[[综合征]]惊恐障碍患者上述基因之间进行连锁研究,但结果示发现存在连锁,不支持上述假说,认为惊恐障碍不是由所检测的8个GABAA受体复合体亚基基因的任何一个基因的[[突变]]引起。 <br /> <br /> 二、惊恐障碍与5-HT1D受体基因 <br /> <br /> 药物的抗焦虑的作用还涉及其他[[递质]]系统,如NE系统尤其中枢[[蓝斑]]区,是预期危险的觉醒中枢;DA系统可能与情感性行为和焦虑表现有关;5-HT系统尤其在背际核,对焦虑的适应性行为起抑制作用。上述递质系统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脑的不同水平发挥作用[6]。 <br /> <br /> [[血浆]]皮浆[[类固醇]]含量上升,可[[反馈]]性地使T-HT更新率加速、5-HT机能活动过盛,可能与焦虑的发生有关[7];5-HT还可促进ACTH的分泌,从而调节和影响焦虑[[情绪反应]][1]。抗焦虑药苯二氮类可降低5-HT活性、抑制脑内5-HT的更新率、减慢5-HT的耗存速度,这可能与其抗焦虑作用有关[1-7];抗焦虑药布斯哌隆能降低5-HT能神经元的活力,其抗焦虑作用也与此有关[8]。总之,5-HT系统与焦虑症的发生及治疗关系密切,5-HT受体基因也因此成为惊恐障碍的候选基因之一。 <br /> <br /> 5-HT受本分14训亚型,其中5-HT1D受体还可再细分成5-HT1Dα受体的基因第1080位[[碱基]]可出现C与T转换,形成以080多态性[9];编码5HT1Dβ受体的基因第276位碱基可出现A与C转换,形成A276G多态性[9];这2个态性均为静态多态性,不直接改变所编码的[[氨基酸]]结构,但它们可能间接影响5-HT1D受体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惊恐障碍的易感性。所以,Ohara(1996)[9]研究了一组惊恐障碍患者和正常对照,对他们的5-HT1Dα与β受体基因进行测序分析,但结果发现两组间上述两个多态性均无明显的差异,不支持5-HT1D受体基因影响惊恐障碍易感性之说。 <br /> <br /> 三、惊恐障碍与D4受体基因 <br /> <br /> [[多巴胺]]D4受体主要分布于[[额叶]][[皮质]]区,由于编码D4受体的基因极具有多态性,这些多态性可能影响D4受体的功能,使该基因也成为评价惊恐障碍的候选基因之一。目前共发现D4受体基因有十种多态性,包括3种静态多态性和7种动态多态性。D4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上游第11密码子上第一31位碱基C可转换为T,从而形成多态性C-31T,[[等位基因]]A1(即第一31位碱基为C)频率为0.93,A2频率为0.07[10];D4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下游第11密码子中第31位碱基G可转换为C,使所编码的D4受体上第11位氨基酸Gly置换为氨基酸Arg,从而形成多态性Gly11Arg,等位基因A1(即第31为碱基G)频率为0.99,A2频率为0.11[10];D4受体基因第36至42密码子上一段21bp长的碱基序列可出现缺失,所形成多态性的等位基因A1无21bp的缺失,等位基因A1有21bp的缺失[10]。Cichon(1995)[10]研究148个德国正常人、256个[[精神分裂症]]患者、99个[[情感障碍]]患者和一组惊恐障碍患者,发现所有患者的多态性C-31T、Gly11Arg与正常人均无明显差别,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障碍患者和正常人均未发现21bp的缺失,但在1个惊恐障碍患者发现有这个罕见的缺换[[变异]],这可能意味着该缺失变异参与了惊恐障碍的发生,但也可能是机会性的[[假阳性]]结果。 <br /> <br /> 四、惊恐障碍与CHRNA4基因 <br /> <br /> 中枢神经递质NE对应激所引起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反应起抑制作用,而[[乙酰胆碱]](Ach)可促进ACTH的分泌,进而可调节和影响焦虑情绪反应[1];最近又有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胆碱]][[胆碱酯酶]]活性明显偏低,这提示焦虑与胆碱酯酶活性偏低有关[1]。总之,Ach能系统与焦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 <br /> <br /> Ach受体分N与M两种亚型,N型Ach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CHRN)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十分广泛,在[[大脑皮质]]层、[[边缘系统]]的[[海马]]、[[杏仁核]]、[[纹状体]]都有分布。CHRN受体由四种亚基因组成,亚基分别命名为α、β、γ、δ,每个亚基是一个分子量约55kD的跨膜[[糖蛋白]],它们按α2βγδ比例组成CHRN受体,总分子量约275kD;5个亚基呈五边形排列,共同围成CHRN受体的[[离子通道]]壁,总体呈不对称的哑铃状,每个CHRN受体胞外侧均有两个Ach结合位点,位于两个α亚基的第192和193位的半胶氨酸[[残基]]上,它们具有识别和结合Ach的能力;当Ach离子(主要是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产生[[生理效应]][3]。 <br /> <br /> 组成CHRN受体的亚基具有多种变异体[3],其中α亚基具有6种变异体(α2~α7),β亚基具有3种变异体(β2~β4),这些变异体可改变CHRN受体的功能,每个变异体由各自唯一的编码,其中编码α4亚基的基因(CHRNA4基因)定位于20q13.3[[基因座]][11]。已有研究发现焦虑障碍与EEG低电压(LVEEG)相关联,约有1/3的VLEEG病例与基因座20q13.3连锁[1],所以有假说认为惊恐障碍的易感性也可能与CHRNA4受体基因有关,为了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Steinlein(1997)[11]检测了一组惊恐障碍病人和正常人3个不同的CHRA4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发现无显著差异,该研究不支持CHRNA4基因与惊恐障碍之间存在关联。 <br /> <br /> 五、惊恐障碍与CCKB基因 <br /> <br />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是一种神经肽,它主要是在细胞体内合成,其[[前体]]是由130个氨基酸组成,经过翻译后加工可产生CCK39、CCK33、CCK8和CCK4等活性肽片段[12]。CCK4低剂量可诱发惊恐障碍病人的惊恐发作[13],所以CCK有可能参与惊恐障碍的发生。 <br /> <br /> CCK受体分两个亚型,即CCKA和CCKB受体,CCKA受体分布于外周,而CCKB受体分布于大脑皮质、纹状体等[12],所以编码CCKB受体的基因是惊恐障碍的候选基因。Kato(1996)[13]用SSCP方法筛查了22个惊恐障碍家系的[[先证者]]CCKB基因的突变,发现两个多态性:在10个病人[[外显子]]4与5之间的[[内含子]]上发现有一个多态性2491C→A,在1个先证者外显子2的胞外环上发现一个[[错义突变]](1550G→A,Val125→Ile);在另外34个不相关的惊恐障碍病人和112个正常对照中检测这个错义突变,发现8.8%(3/34)的病人和4.4%(5/112)的正常人有这个突变。但这些突变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性,所以认为这些突变在惊恐障碍中没有[[病理]]生理意义。 <br /> <br /> 六、结语 <br /> <br /> 对惊恐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已进行了不少,目前主要集中在探讨惊恐障碍与GABAA、5-HT1D、D4、CHRNA4受体基因及CCKB基因的关系。这些研究中除了发现D4受体基因一个bp缺失变异可能参与了惊恐障碍的发生之外,共余研究均为阴性结果。但这并不能使我们对寻找惊恐障碍的易感基因失去信心,因为以前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①对候选基因的亚型及多态性的的类型调查不全:如对GABAA受体复合休13种亚基基因只调查了8个,尚有5个未调查;对5-HT受体基因14种亚型只调查了1个,尚有13个未调查;对D4受体基因10种多态性只调查了3个,尚有7个未调查;对CHRN受体11种亚基基因只调查了1个,尚有10个未调查。②[[样本量]]较小:惊恐障碍可能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是由多个基因微小的遗传效应叠加而致病的,所以要调查每个基因与惊恐障碍的关系,往往需林大样本才能发现阳性结果,以前的研究样本量都不大,难以排除[[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况且目前唯一发现阳性结果的那个研究也可能因为样本量太小,难以排除是机会性造成的假阳性结果。所以有关惊恐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还有等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全面地进行。  <br /> ==诊疗方法==<br /> <br /> ===药物治疗===<br /> 1、苯二氮卓类:是应用最广泛的抗焦虑药,抗焦虑作用强,且见效快但易形成依赖。<br /> <br /> 2、SSRI:其以逐渐取代三环类[[抗抑郁药]],成为治疗本病的一线药物。<br /> <br /> 3、其他[[抗抑郁药物]]:<br /> <br /> ①三环类:如[[多虑平]]和[[阿米替林]],较常用疗效好,缺点是不良反映多。<br /> <br /> ②双递质作用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怡诺思]],有良好疗效而且起效迅速。<br /> <br /> ③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马氯贝胺,对同时不典型[[抑郁]]或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有较好疗效<br /> <br /> 另外,普奈洛尔,[[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及[[异搏定]]。  <br /> ===非药物治疗===<br /> [[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森田疗法]]。<br /> <br /> [[物理]]治疗: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是一种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没有[[副作用]]和依赖性,它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惊恐障碍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焦虑、紧张、惊慌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此实现对这些疾病的治疗。<br /> <br /> [[分类:心理学]]</div> 112.247.6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