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食品卫生”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食品卫生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食品卫生'''(food hygiene),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卫生的定义是:在食品的培育、生产、制造直至被人摄食为止的各个阶段中,为保证其安全性、有益性和完好性而采取的全部措施。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的组成部分,也是食品科学的内容之一。因食品的营养素不足或过量以及因[[消化]]吸收关系而引起人体的健康障碍等,属于[[食品营养]]的问题,一般来说,不属于食品卫生研究的范畴。 食品卫生研究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源的来龙去脉,有害物质的性质分类;为了防止污染,保证食品的卫生质量,食品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所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食品的污染源和有害物质== 除极少数的食品原料含有某种天然毒素外,自然的食品都应是无毒无害的。但是食品在培育、采收、制备、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直至烹食的一系列过程中,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随时都有可能被有害的生物性、化学性物质或其他污物所污染。 食品的污染物根据使人体[[中毒]]反应的急剧和较缓分为[[食物中毒]]病源和慢性毒害物质两大类,但两者也不能截然划分,慢性毒害物质如果摄入量多而且集中,也能显示[[急性中毒]]反应。 ===食物中毒病源=== 食物中毒是指健康人摄入正常数量的但已被有毒[[微生物]]或有毒物质污染的食品后所突然发生的不直接传染的疾病。发病来势猛而集中,抢救不及时则容易造成伤亡。防止食物中毒是食品卫生的重点任务。造成食物中毒的病源可分 4类。(见食物中毒微生物) ①食物中毒[[细菌]]:食物中毒以细菌引起的最为多见。食品被有毒的细菌污染后,大量繁殖,若食前未经加热[[杀菌]]则会引起中毒。常见的细菌有[[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菌、产[[毒素]][[葡萄球菌]]、[[肉毒梭菌]]、蜡样芽孢杆菌、韦氏[[杆菌]]等。[[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季,以动物性食品发生较多,植物性食品如剩饭、凉糕、豆制品、面类发酵食品也有发生。 ②食物中毒[[霉菌]]:霉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赤霉菌麦面食物中毒和霉变[[甘蔗]]中毒,前者由禾谷镰刀菌生长产生毒素引起,后者由甘蔗阜孢霉、串珠镰刀菌产生毒素引起。此外,[[甘薯]][[黑斑]]病也能引起中毒。[[霉菌毒素]]能引起急性中毒。 ③食物中毒化学物质: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中受到有毒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等各种有毒化学品污染,会引起中毒。污染的途径如不遵守卫生制度,食品装入曾装有毒化学品而未经清洗消毒的容器或运输工具,加工过程使用了化学性不稳定的材料制作的工具、器具、设备、管道和容器,特别是与酸性较强的食品长期接触,有毒金属会大量溶解进入食品。较常见的有[[锌中毒]]、[[砷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等。 ④食品中天然毒素:有些动植物原料本身含有毒素,如[[河豚]]鱼、有毒贝类、含有[[组胺]]的不新鲜鱼类、某些[[毒蕈]]、某些[[核仁]]和含有氰苷的[[木薯]],食用后都可能引起中毒。 ===慢性毒害物质=== 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急性中毒反应,而是引起某些疾患或积累性慢性中毒现象。如果某种污染源长期存在,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流行病学]]认为,某些慢性疾患甚至[[癌症]]与长期摄入某些有毒物质污杂的食品有关。产生慢性毒害的物质有10类。 ①[[人畜共患传染病]]源:有些牲畜疾病能传染给人体,称人畜共患传染病。如[[炭疽]]、[[鼻疽]]、[[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猪[[丹毒]]和猪出血性[[败血症]]、[[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传染病]],发生在猪、牛、羊、马、骡或驴身上,人吃了受这些[[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有可能引起疾病。 ②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源:有些牲畜的寄生虫病,如[[囊虫病]]([[绦虫病]])、[[旋毛虫病]]、猪[[弓形体病]]等,也可传给人体。人们食用带有这些病原体的食物,也可能得病。 ③霉菌及霉菌毒素:干燥不完全的食品容易受霉菌污染而发霉,引起食品变质。有些霉菌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毒性]]很强的毒素(称为霉菌毒素)。流行病学认为,其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与[[肝癌]]有关联。黄曲霉毒素主要发现在花生、谷物中,但当谷物的水分活度小于0.83或水分含量小于8%~12%时,未见有此毒素。赭曲霉毒素和棒曲霉毒素的毒性问题也已引起关注。已经过不同程度研究的霉菌毒素在200种以上。 ④一般细菌:污染食品的除[[致病菌]]外,大量的是非致病性的一般细菌。食品受一般细菌污染的程度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天然食品]]原料组织内部原来并没有或很少有细菌。食品中的细菌主要来自产、贮、运、销各个环节的外界污染,以及在食品中的滋生繁殖。单位重量或容量的食品中所含的细菌总数目称为细菌总数,而用定量的食品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平板培养,使适应这些条件的每一个活菌[[细胞]]必须而且只能生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其结果称为该食品的[[菌落总数]],现在被普遍采用作为各种食品的[[卫生标准]]。细菌污染是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措施是减少与细菌源接触的机会,控制细菌所赖以繁殖的条件,并对食品进行不同程度的杀菌。 ⑤有毒金属:有些金属尚未被证实具有[[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只需极少量或只能耐受极小量,剂量稍高即可呈现毒性作用,这些金属称为有毒金属。有毒金属来源于土壤、水、空气、农用化学品、工业三废、加工用机械设备、管道、容器、添加剂等,其中以[[汞]]、镉、铅、砷毒性较大。 ⑥农药污染:各种农药直接接触农产品或通过土壤、水、空气又转移给农产品,会造成食品污染。多数农药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各国都制订有法规、标准,限制农药的品种、施用范围、施用方法和允许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食品加工时要对原料进行必要的清洗和处理,减少农药残留。 ⑦包装材料污染:包装食品所用的塑料、涂料、橡胶、金属、陶瓷等材料,如果质量不良或使用不当,其中所含的多种[[化学]]助剂、聚合物的单体、釉药中的铅盐、[[煤焦油]]成分多环芳烃或金属盐类等毒性物质可能溶出,从而污染食品。 ⑧[[食品添加剂]]: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并非食品的天然成分,用之失当也可能引起各种形式的[[毒性表现]]。各国都有相应的法规、标准,规定食品添加剂种类、限量、使用范围等以及添加剂本身的质量标准。 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某些传统的生产工艺要求,产生一些有毒物质。例如,许多食品原料含有硝酸盐、亚硝酸盐及仲胺类化合物,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能促使形成与人类某些癌症有关的亚硝胺类化合物。腌制鱼、肉时,加入亚硝酸盐作为食品发色剂及[[抑菌剂]],加速了亚硝胺的合成。又如传统的燃烧木屑熏烟烧烤食品的方法,也产生具有致癌活性的[[苯并芘]]等多环芳烃。近代食品工艺学家已研究出一些新的技术方法以避免产生这类有害物质。 ⑩污物、恶性杂质:食品生产、贮运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可能混入昆虫、昆虫肢体、鼠毛、鼠屎尿、砂砾、尘土等各种污物和铁钉、细针、金属碎屑、碎玻璃、木屑、油漆等恶性杂质,严重妨碍食品的安全卫生。 ==保证食品卫生的措施== 主要有8个方面。 ===厂房和设施设计的卫生要求=== 工厂应设在不受污染的地点。厂区道路应铺砌硬质路面,并有足够的排水系统。厂房结构、设计安排、车间内壁及地面材料均要符合卫生要求,门窗有防虫、[[蝇]]设施。生产流程中易交叉污染的工序要分隔。车间架空构件要便于清洗。生活区、屠宰间及动物饲养区要与生产车间远隔。工厂必须设有与车间人数相适应的更衣室、休息室、冲水厕所和淋浴室。食品加工车间进口处应有鞋靴车轮[[消毒]]设施和足够、方便的洗手设施。车间应有工具、器具、盛器的清洗消毒设施和足够的照明、通风。要有适用的[[废物处理]]设施。 ===工厂卫生=== 厂房、设施、设备、盛器都应保持完好,安放有序,并根据需要经常清洗。清洗有[[物理]]、机械法及化学法,应以清水刷洗为主,必要时进行消毒,以杀灭病源微生物和耐热芽孢。 ===防虫[[防鼠]]雀=== 厂区及周围进行除虫灭害,防止害虫孳生或侵入。食品工厂应多从建筑设施上考虑防止虫雀入侵,尽量采用机械、物理方法捕杀或驱除鼠雀。使用[[杀虫剂]]时必须严格遵照[[卫生部]]门的规定。 ===操作人员的卫生教育和健康要求=== 工厂应对操作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防止食品污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执行各项卫生制度,保持严格的个人卫生。 接触食品的人员都要经过健康检查,凡患[[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传染病,或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者,都不得直接参与食品工业生产。 ===食品原材料的卫生要求=== 采购的食品原材料必须符合有关的卫生标准或规定。肉、禽类原料要采用来自非[[疫区]]的健康畜禽,宰后经[[兽医]]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水产原料要采用新鲜度高的原料。果蔬类原料要采用新鲜、成熟适度、无病虫害、无腐烂的鲜果、[[蔬菜]]。干制的原料应干燥、无霉变、无虫蛀。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有关的质量标准。 盛放原料的容器和运输工具的材料和结构要坚固、无毒、易清洗。运输冻肉、禽、水产等原料应使用冷藏或保温车(船),保鲜用冰的水质应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原材料仓库必须通风良好、干燥、保持清洁。冻肉、禽、水产类原料应贮藏在符合原料保藏温度的冷藏库内。贮藏物在仓库中分类堆放,互相影响气味的原料不能存放在同一库内。 ===食品工业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 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①原料:经过挑选和检验,符合有关卫生标准或规定的原辅材料才能进入生产作业线。 ②防止交叉污染:要防止食品与前工序的物料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受到污染。接触过可能污染成品的原料或半成品的人员如果要接触成品,须换去已被玷污的工作服。已接触过原料或半成品的设备用具如要接触成品须先清洗消毒。 ③用水:处理食品的水必须是符合标准的[[饮用水]]。非饮用水经主管部门核准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蒸汽、制冷、消防等不接触食品的诸方面;经过特别批准也可用于某些不致构成有碍卫生的食品处理部分。使用循环水必须经主管部门批准,并在经常的监督下进行严格的处理后保证不危害卫生。不经处理的循环水只准用于对食品不造成污染的场合。 ④工业生产:食品工业生产要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管理下进行。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序要前后紧接进行。工艺条件要尽量减少原料中原含有的细菌数,更要防止微生物或其他物质进一步的污染。罐头食品的杀菌要达到商业无菌的要求。来不及处理的原料应妥善暂存,根据性质进行冷却、冷藏或巴氏杀菌。 ===包装的卫生要求=== 包装材料应适合所包装食品的性质,适合预期的贮藏条件,其中可能转移到食品中的不良物质的量不得超过法定的限度。食品容器不能移作它用,以免辗转污染食品成品。包装容器应该在临用之前进行检查,以保证使用时情况良好,并且根据需要在使用之前进行清洗和(或)杀菌。在充填工序的场地上只允许存放即将要用的容器。充填包装必须在不受污染的条件下进行。每个容器的充填量要恒定,各种容器应根据要求进行封闭。 ===食品卫生立法和监督=== 为保证食品卫生,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必要的立法,并设立专职机构负责实施。如美国早在1906年就颁布了《纯洁食品法》,明确由农业部的化学局管理,到1931年改由食品药物管理局管理,仍属农业部管辖。1938年颁布了《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以后不断补充修订,成为国际间公认的比较完善的[[食品卫生法]]规。食品药物管理局于1953年改隶属于卫生、教育和公共福利部,发展至今,已成为科学技术比较先进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机构。 中国由卫生部和主管食品生产的各部领导全国的食品卫生工作。从1953年3月17日到1985年4月,至少已颁发有关食品法令、通知、办法、规章、制度及函件等共156件;到1986年底为止已制订有关食品卫生方面的国家标准287项。1983年7月 1日开始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是“为保证食品卫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各族人民体质”而制定的。这个食品卫生法适用于一切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也适用于食品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和有关环境。自中央到地方的卫生行政系统已逐步设立专职的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对所辖区域的食品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执行。 ==参看== *[http://www.moh.gov.cn/mohzcfgs/pfl/200909/42685.s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http://www.moh.gov.cn/mohzcfgs/pfg/200907/41900.s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分类:轻工]][[分类:食品]]
返回至
食品卫生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