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预防医学/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预防医学/窒息性气体中毒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 一、[[窒息]]性气体的分类==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不仅生产环境中常见,也是家庭生活中常见毒物之一,按其性质可分两类: === (一)[[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是指能影响[[血液]]氧的携带输送或损害组织对氧的利用的气体,如一氧化碳(CO,carbon monoxide)、[[硫化氢]](H2S,hydrogen sulfide)、氰化氢(HCN,hydrogen cyanide)、[[苯胺]](C2H5NH2,aniline)等。CO在含碳物质氧化不全和以CO为原料的作业和环境中遇到,如炼焦、金属冶炼、窑炉、[[火灾]]现场、[[光气]]和合成氨制造、煤气发生炉、以及家庭内生活用煤的不完全燃烧、煤气灶[[漏气]]等。H2S,有臭蛋样气味的气体,多见于含硫矿物或[[硫化物]]的还原及动植物[[蛋白质]]腐败有关环境,如[[石油]]提炼、化纤纺丝、皮革[[脱毛]]、合成橡胶及硫化染料生产;制糖酿酒、酱菜加工、污物处理、下水道疏通等过程。HCN见于机械行业的淬火及电镀等,曾用作战争毒剂。 === (二)单纯性窒息性气体=== 是指能引起组织供氧不足发生窒息的无毒微毒气体和[[惰性气体]]。在高浓度下使空气[[氧分压]]降低,致使机体[[动脉血]][[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缺氧]],如氮(N2,nitrogen)、甲烷(CH4,methane)、[[二氧化碳]](CO2,carbon dioxide)等。CH4见于腐殖化环境和矿井;CO2见于酒池、地窖、矿井尾部和深井。 == 二、毒理和[[临床表现]]== === (一)[[一氧化碳]]=== CO经[[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300倍,而HbCO的[[解离]]速度较氧合血红蛋白(HbO2)慢3600倍,且可影响HbO2的解离,引起组织缺氧。CO所致组织缺氧及其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1.HbCO饱和度 以下式表示:K=[[CT]]。其中,K为HbCO饱和度;C为浓度(mg/m3);T为时间(h)。空气中CO浓度愈高,[[肺泡气]]中CO分压愈大,血液中HbCO饱和度愈高。 2.[[饱和]]的时间越长,则HbCO形成的愈多。HbCO为可逆[[复合物]],吸入空气中CO分压降低,HbCO逐渐解离,并排出CO。CO并排期与空气中O2分压呈反比,吸入[[高氧]]分压气体,可加速HbCO解离和CO排出,缩短CO半排期,如吸入氧分压为0.21大气压时,半排期平均为320分钟;吸入三个大气压纯氧,则半排期缩短为23.5分钟。 3.每分钟[[肺通气]]量 劳动量大,空气和血液中CO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 CO尚能与肌肛[[蛋白]]结合,影响氧从[[毛细血管]]弥散到[[细胞]][[线粒体]];和还原型[[细胞色素]]两价铁结合,阻断[[电子传递]],[[抑制细胞]]的氧化和[[呼吸]]。 HbCO形成引起动脉血氧量降低,导致对缺氧最敏感的[[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供应障碍,使[[大脑]]和[[基底神经节]],尤其是[[苍白球]]和[[黑质]]发生变性、软化或[[坏死]],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伴不同[[并发症]]的[[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出现短暂[[昏厥]]或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深浅程度不同的[[昏迷]],[[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重者并发[[脑水肿]]、[[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呼吸衰竭]]。CO[[中毒]]可出现以[[锥体系]]或[[锥体外系]]症状与精神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CO[[神经]]精神后[[发症]]或迟[[发脑]]病。慢性CO接触,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 (二)硫化氢=== H2S与粘膜表现的钠作用,生成硫化钠;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和谷胱苷肽结合,抑制细胞[[呼吸酶]]和[[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干扰细胞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和能量供应,引起组织缺氧。中、低浓度(98~210mg/m3)接触数小时,即可出现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高浓度接触可引起[[结膜炎]]和[[角膜溃疡]],[[支气管炎]],甚至发生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吸入浓度在900mg/m3以上,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呼吸和[[心脏骤停]],发生“[[电击]]样”死亡。 === (三)氰化氢=== HCN主要经呼吸道吸入,高浓度可经[[皮肤]]吸收,氰氢酸也可经[[消化道]]吸收。被吸收的CN-,部分在[[硫氰酸]]用下,与含[[巯基]]的[[胱氨酸]]、[[半胱氨酸]]、谷胱苷肽等结合,形成[[硫氰酸盐]]排出体外;体内的CN-可抑制多种酶,主要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干扰细胞色素电子传递,使[[细胞呼吸]]链中断,组织不能摄取和利用血液中的氧,引起细胞内窒息,导致呼吸和循环中枢损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或意识丧失;[[胸闷]]或呼吸浅表频数;[[血压]]下降;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痉挛]]或阵发性[[抽搐]];高浓度或大剂量摄入,可引起呼吸和心脏骤停,发生”闪电样“死亡。 == 三、窒息的诊断== === (一)病因诊断=== 窒息性气体所致急性窒息的重要特征是意识障碍、突然昏倒,需排除[[心血管意外]]和中暑,判定窒息病因,以采取正确的[[急救]]和预防对策。在无快速环境检测或一时难以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可依据下列几方面作出初步判断: 1.接触窒息性气体的判断 分析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和环境中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及“三废”的性质。例如,皮革厂污水H2S可来自皮毛动物蛋白腐败和脱毛剂硫化钠还原;酒池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产生二种不同的窒息性气体;高浓度CO2伴氧分压降低或H2S为主的混合气体。 2.发病过程与临床表现 高浓度窒息气体吸入所致窒息,具有发病骤急,突然昏倒,多无先兆,[[病死率]]高等共同特点。患者在感到不适与难以忍受时,即已昏倒在地,即“闪电样”发病。在一定条件下,粘膜刺激症状、皮肤粘膜颜色和[[紫绀]],以及防毒面具的预防效果,均可作分析的依据。 3.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 群体发病,结合气象条件,分析与排除心、[[脑血管意外]]和中暑。 === (二)诊断标准=== 以急性CO中毒为例,其诊断及分级标准如下: 1.[[接触反应]] 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消失者。 2.轻度中毒 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表现者:(1)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2)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者。血液HbCO消度可高于10%。 3.中度中毒 除有上述症状外,表现出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者。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30%。 4.重度中毒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表现者:(1)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2)患有意识障碍且并发有下列任何一项表现者:①脑水肿;②休克或严重心肌损害;③肺水肿;④呼吸衰竭;⑤[[上消化道出血]];⑥脑局灶损害,如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体征。HbCO浓度可高于50%。 5.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急性CO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约经2~60天的“假愈期”,又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1)精神及意识障碍呈[[痴呆]]状态,[[谵妄状态]]或去大脑皮层状态;(2)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帕金森[[综合征]]表现;(3)锥体外系神经损害(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禁]]等);(4)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如[[失语]]、[[失明]]等,或出现[[继发性癫痫]]。[[头部CT检查]]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压;[[脑电图检查]]可发现中度及高度异常。 == 四、窒息的预防控制== 窒息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设备缺陷与泄漏,违章操作或缺乏安全作业规程,家庭室内用煤炉取暖。窒息死亡大多在现声或送院途中发生,现场死亡除了窒息性气体浓度高以外,主要由于事故发生后,不明窒息原因,不作通风,无安全措施下救人,且救人者自身窒息死亡;缺乏有效防护面具;劳动组合不善,进入窒息环境单独操作,致使不能及时发现与抢救,或窒息昏倒于水中[[溺死]]。据此,预防窒息的重点在于: === (一)严格管理制度,预防窒息事故=== 1.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防止泄漏。 2.窒息环境树立标帜,装置自动报警设备,如CO报警器等。 3.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对职工,尤其是青工、临时工上岗前进行安全与[[健康教育]]。 4.普及急救互救训练,添置有效防护面具,并定期进行维修与有效性检测。 5.进入高浓度或通风不良的窒息环境作业或抢救前,应进行有效通风换气,通风量不少于环境容量三倍,戴防护面具,并有人保护。高浓度H2S、HCN环境短期作业,除上述措施外,可口服4-[[二甲氨基]][[苯酚]](4-DMAP)180mg和[[对氨基]][[苯丙酮]](PAPP)90mg,进行预防,20分钟即显效。4DMAP作用快、药效短;PAPP作用慢,药效持久。 === (二)窒息的现场急救=== 窒息抢救,关键在及时,要重在现场。 1.尽快将患者救离窒息环境,吸入新鲜空气。 2.观察生命体征。[[呼吸停止]]者,即行人工呼吸,给予[[呼吸兴奋]]剂。 3.窒息伴肺水肿者,给予[[糖皮质激素]]。 === (三)控制并发症=== 1.预防H2S[[中毒性肺水肿]]的发生发展。早期、足量、短程使用[[激素]]。 2.预防CO中毒性脑水肿和迟发性神经精神后发症,作[[高压氧治疗]]或面罩加压给氧。 3. 4.对角膜[[溃疡]]等进行对症处理。 {{Hierarchy footer}} {{预防医学图书专题}} {{导航板-中毒}}
返回至
预防医学/窒息性气体中毒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