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预防医学/冠心病的分布和危险因素”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预防医学/冠心病的分布和危险因素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 一、[[冠心病]]的分布== === (一)时间趋势=== 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从40年代开始,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表现出了明显的升高。美国自50年代后的20年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加强了研究,使[[心脏病]]的年龄高速死亡逐年下降,1971~1978年间,平均每年下降2.5%,至1981年死亡率已下降了31.8%,但每年仍有55万人死于冠心病。其次,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及菲律宾等国,自50年代起,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部分东欧国家,这一指标同期内却在上升,上升幅度为49%~90%,以罗马尼亚上升最显着。据[[WHO]]资料,我国城市1960~1963年以心脏病为死因的是36.05~52.0/10万,而1974~1978年上升至113.13~130.67/10万;同期农村为111.14~151.79/10万。有逐年上升趋势。 === (二)地区分布=== 冠心病的发病率中,芬兰、美国、荷兰等国为冠心病的高发国,日本、希腊为低发国,发病率相差10倍左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也不同。我国北方高于南方,如青岛男性冠心病发病率是安徽滁县的17倍,其发病率各为146.1/10万和8.4/10万,我国部分地区各种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见表7-1。 表7-1 我国部分地区各种心、脑血管病死亡率(1/10万) {| class="wikitable" |- | | 地区 | | 年份 | | [[肺心病]] | | 冠心病 | | 高心病 | | 风心病 | | 先心病 | | 其他 | | 脑血管病 |- | | 上海市 | | 1966~1979 | | 118.88 | | 12.27 | | 8.13 | | 7.96 | | 2.39 | | 12.55 | | 97.46 |- | | 福建省 | | 1973~1975 | | 43.37 | | 7.86 | | 13.32 | | 8.54 | | 3.41 | | 6.44 | | 58.93 |- | | 重庆市 | | 1973~1975 | | 82.01 | | 31.38 | | — | | 13.86 | | 2.66 | | 3.07 | | 138.80 |- | | 吉林省 | | 1974~1976 | | 130.83 | | 14.74 | | 14.57 | | 16.59 | | 4.33 | | 5.39 | | 78.17 |- | | 四川达县 | | 1974~1976 | | 130.72 | | 78.70 | | 9.54 | | 13.54 | | 2.68 | | 2.45 | | 73.93 |- | | 新疆石河子地区 | | 1974~1976 | | 37.56 | | 8.88 | | 13.66 | | 6.38 | | 4.11 | | 2.27 | | 18.36 |- | | 新疆哈萨克族地区 | | 1957~1977 | | 28.54 | | 15.63 | | 23.25 | | 11.82 | | 2.86 | | 4.38 | | 45.93 |} === (三)人群分布=== 1.年龄、性别分布冠心病为中、老年的主要疾患,在30~40岁以前很少发病,此后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有资料报道,40岁以后每增加10岁,[[患病率]]增加1倍,一般男性高于女性,女性较男性晚10年左右发病,绝经期后,女性患病率明显增加,逐渐接近男性水平。女性发病以[[心绞痛]]较多,男性[[心肌梗塞]]较多。[[猝死]]以男性多见。冠心病虽在中年以后发病,但[[冠状动脉]]的病变也可起源于童年时代。 2.职业分布脑力劳动者冠心病发病的机会较体力劳动者为高,在经常处于[[精神紧张]]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职业人群中发病更高。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发病的比例约为2:1。 3.种族差异本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国家间对比,中国、日本等远经欧美国家低。在我国,哈萨克、藏、蒙等民族的患病率较同地区汉族高;贵州苗族、布依族明显低于当地汉族。民族间的差异可能与饮食情况、劳动强度、生活习惯、水质硬度和水中[[微量元素]]种类与浓度有关。 == 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都随之增高。[[血压]]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也明显增高。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血压超过21.3/12kPa(160/90mmHg)者比血压在该水平以下者的冠心病患病率高2.3倍;开始患高血压年龄越早,以后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舒张压超过12.5kPa(94mmHg)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比正常血压者高3.6倍。 美国Framingham地区对5209例~60岁男性的16年随访研究,发现[[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冠心病和[[间歇性跛行]]4种主要[[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均随[[血压升高]]而增加。图7-1示随着血压升高冠心病的危险性也增加。 上海工厂工人的[[队列研究]]结果提示,无论男性或女性,[[高血压病]]例组各年龄组的冠心病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表7-2)。按人年发病率计算,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为3.87,女性为4.21(表7-3)。 === (二)[[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 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血清胆固醇]]浓度与引起冠心病有关。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为5。胆固醇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故近来人们很重视HDL-C与血清总胆固醇([[TC]])比值的作用,把TC/HDL-C作为冠心病的预报指标,当其比值大于4.4时,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 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年龄越早,今后发生冠心病的机会也越多。 {{图片|gul3uz6t.jpg|不同血压水平组的冠心病发病率}} 图7-1 不同血压水平组的冠心病发病率 (资料来源:钱宇平,[[流行病学]]研究实例,第一卷173页) === (三)超重和[[肥胖]]=== 超标准体重的肥胖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肥胖能使血压和血清胆固醇升高。国外研究显示:[[体重增加]]10%,血压平均增加0.86kPa(6.5mmHg),血清胆固醇平均增加18.5mg%。35~44岁男性体重增加10%,冠心病危险性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性增加86%。 表7-2 上海市工厂职工高血压病例组与非[[病例组]]冠心病患病率比较 {| class="wikitable" |- | rowspan="3" | 年龄组(岁) | colspan="4" | 男 | colspan="4" | 女 |- | colspan="2" | 高血压病例组 | colspan="2" | 对照组 | colspan="2" | 高血压病例组 | colspan="2" | 对照组 |- | | 受检人数 | | 患病率% | | 受检人数 | | 患病率% | | 受检人数 | | 患病率% | | 受检人数 | | 患病率% |- | | 30~ | | 18 | | — | | 207 | | 0.96 | | 19 | | 10.51 | | 258 | | 4.26 |- | | 40~ | | 126 | | 5.56 | | 539 | | 0.94 | | 118 | | 8.47 | | 594 | | 4.06 |- | | 50~ | | 157 | | 5.09 | | 402 | | 1.99 | | 70 | | 18.57 | | 152 | | 7.24 |- | | 60~ | | 80 | | 1.12 | | 112 | | 2.55 | | 30 | | 16.67 | | 46 | | 4.35 |- | | 合计 | | 381 | | 6.31 | | 1255 | | 3.31 | | 237 | | 12.65 | | 1050 | | 4.76 |} 男:x<sup>2</sup>=591P<0.05 女:x<sup>2</sup>=12.17 P<0.01 资料来源: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6(2):67,1979年 表7-3 上海市工厂职工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冠心病发病率比较 {| class="wikitable" |- | colspan="2" | | | 暴露人年数 | | 冠心病例数 | | 发病数/1000人年 | | RR | | AR |- | rowspan="2" | 男性 | | 高血压病例组 | | 480.36 | | 14 | | 16.66 | | | | |- | | 正常血压组 | | 2782.48 | | 12 | | 4.31 | | 3.87 | | 12.35 |- | rowspan="2" | 女性 | | 高血压病例组 | | 508.36 | | 30 | | 59.01 | | | | |- | | 正常血压组 | | 2854.40 | | 40 | | 14.01 | | 4.21 | | 45.0 |} 资料来源: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6(2):76,1979年 === (四)[[糖尿病]]=== 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机会较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高一倍。 === (五)生活方式=== 1.[[尼古丁]]可刺激[[血管收缩]],使[[血管内膜]]受损,亦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一氧化碳]]造成的[[缺氧]],可损伤[[动脉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者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存在剂量-反应关系。Doll 和Hill等的研究结果提示:戒烟者较吸烟者冠心病的死亡率低。戒烟时间越长者,冠心病死亡率也越低。 2.饮食冠心病高发地区人们的饮食中往往富于脂肪,尤其是肉和乳制品。[[植物油]]和鱼,富含[[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蛋白]]水平的作用。膳食[[纤维]]又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我国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对较高,但近年来,膳食中脂肪[[比重]]正在逐步上升,膳食纤维正随着食物加工的精细程度而减少,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3.体力活动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体力活动及体力劳动强度趋向减少及下降,加以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一些脑力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冠心病的危险度增加。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相以危险度是正常活动量者的1.5~2.4倍。且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呈等级相关。 === (六)水的硬度及微量元素含量=== [[饮用水]]水质的硬度与冠心病亦有一定的关系。硬度是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水中铁、锰、铝等盐类也会造成硬度。水的硬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负相关。 钾、氯、[[硒]]、铬、锰、锌等微量元素的存在也可能有利于[[脂质]]的糖的[[代谢]],而钙、镁离子对维持[[心肌]]正常代谢有重要作用,铅、钴、镉等元素可能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七)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冠心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联合危险因素越多,动脉粥样硬化或发生[[合并症]]的可能性越大。曾有研究揭示,具有三种主要危险因素的个体[血清胆固醇≥6.46mmol/L(250mg/100ml),舒张压≥12kPa,有吸烟史],冠心病患病率比之完全没有这三种因素养的人高8倍,比具有两种危险因素者高4倍。 === (八)其他=== 如家族史、[[神经类型]]及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均有关。 冠心病家族史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我国学者曾对冠心病有关的项目作调查,如: 1.个人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力活动、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 2.有关[[疾病]]史,如冠心病、[[脑卒中]]及高血压病的家族史、糖尿病史等; 3.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生化]]指标。 又把这些指标列成16个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年龄、吸烟指数、高脂饮食习惯、冠心病及高血压家族史等五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冠心病家族史的[[比值比]](OR)最大(表7-4)。 表7-4 主要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比值比(OR) {| class="wikitable" |- | | 危险因素 | | B | | SE | | OR | | P |- | | 年龄 | | 0.6970 | | 0.2573 | | 2.0077 | | 0.006749 |- | | 吸烟 | | 0.4187 | | 0.1669 | | 1.5200 | | 0.012136 |- | | 高脂饮食习惯 | | 0.8341 | | 0.3614 | | 2.3026 | | 0.021004 |- | | 冠心病家族史 | | 1.7609 | | 0.7606 | | 5.8176 | | 0.020604 |- | | 高血压病家族史 | | 1.0486 | | 0.3882 | | 2.8538 | | 0.006904 |} 资料来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4):159,1993 精神紧张、忧虑、时间紧迫感等均可使血脂增高,使冠心病发病率增加。冠心病患者中,以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性强的所谓A型性格所占的比例为高。有人认为精神方面的因素可影响血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增加[[血液]]的粘稠性,使易发生脂蛋沉着。 {{Hierarchy footer}} {{预防医学图书专题}}
返回至
预防医学/冠心病的分布和危险因素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