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预防医学/传染源”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预防医学/传染源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 (一)人作为传染源=== 1.病人(patient) 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且病人的某些[[症状]]亦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例如[[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咳嗽]],[[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腹泻]]。病原体污染外界环境,增加[[易感者]]感染机会。 各种传染病的病程长短不一,按病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意义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数量与频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而异,短的仅有2~4小时(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麻风病)。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例潜伏期亦有长短,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此时病人已有[[传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①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②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有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天(附表6-1)。④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例如在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其效果最佳。⑤根据潜伏期可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在该时间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并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有些疾病在此期可有多种途径排出病原体。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除[[血液]]外,[[唾液]]、[[汗腺]]、乳汁等均可排出病原体,增加污染外界环境的机会而使易感者获得感染。 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未进行[[隔离]]与治疗,作为传染原的意义较大。个别病例如从事饮食工作则可导致该疾病的爆发或流行。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排出病原体的时间长,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可忽视。 (3)恢复期(convalescent stage):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乱开始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机体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体被消除,不再起传染源的作用,例如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复期内仍能排出病原体,可继续作为传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更长,甚至可终身作为传染源,例如[[伤寒]]慢性[[带菌者]]。 [[传染期]](infectionperiod)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传染期的长短因病而异,传染期短的疾病其续发病例呈簇状出现,每簇病例之间的间隔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长的疾病,续发病例常陆续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2.[[病原携带者]](carrier)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的称带菌([[细菌]])者、带([[病毒]])者、带虫(原由开[[蠕虫]])者。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者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ive carrier):指感染后至临床症状出现前已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有人认为是传染病的[[前驱期]]。例如[[白喉]]、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例如白喉、伤寒、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多数传染病人在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但少数传染病的病人持续时间较长,个别病例可终身携带。凡病原携带者持续三个月以内,称暂时病原携带者(transitory carrier)。超过三个月称[[慢性病]]原携带者(chroniccarrier)。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指过去从未患过某种传染病而能排出某病病原体的人,多为[[隐性感染]]的结果,一般只能用实验方法证实,但隐性感染不一定均能成为健康病原携带者。此型携带者一般排出病原体量较少,持续时间短。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个人职业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人感染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证实约有200余种,对人有得要意义的约90种。 1.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储存宿主]]性质可分四类: (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主要在动物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能传给人,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引起传播,例如[[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等。 (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疾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动物感染是偶然的,例如人型[[结核]]。 (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业传染源,例如[[血吸虫病]]。 (4)真正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分别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例如牛、[[猪肉绦虫病]]等。 2.作为传染源的动物 家畜、野生哺乳动物、家禽及野禽均可传播一些疾病,见表6-1。 表6-1由动物传播的主要传染病 {| class="wikitable" |- | | 动物传染源 | | 传播的主要传染病 |- | | 家畜 | | |- | | 牛、羊 | | [[炭疽病]]、[[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 | | 马、驴、骡 | | 炭疽病、狂感谢病、[[放线菌病]]、巴[[鼻疽]] |- | | 猪 | |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旋毛虫病]] |- | | 狗 | | [[狂犬病]]、[[黑热病]]、钩端螺旋体病、蜱传班疹伤寒、[[空肠弯曲菌肠炎]] |- | | 猫 | | 狂犬病、[[弓形体病]]、空肠弯曲菌肠炎 |- | | 野生哺乳动物 | | |- | | 狼 | | 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 |- | | 啮齿动物 | | [[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利什曼病]]、森林脑炎、[[恙虫病]]、[[兔热病]]、[[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狂犬病 |- | | 家禽和野禽 | | 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鹦鹉热]]、空肠弯曲菌肠炎 |} 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动物的接触机会与密切程度,且与动物的种类和密度有关。 ==参看== *[[传染源]] {{Hierarchy footer}} {{预防医学图书专题}}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预防医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预防医学/传染源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