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蛏肉”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蛏肉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头部模板-中药材}} {{简要信息-药品 |药名=蛏肉 |图片= |药名拼音=Chēnɡ R&#242;u |别名=蛏肠 |英文名=Razor Clam |始载于=食疗本草 |毒性=无毒 |药性={{显示-中药药性|寒}} |药味={{显示-中药药味|甘|咸}} |归经={{显示-中药归经|心|肝|肾}} |功效作用=[[补阴]];[[清热]];除烦。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盗汗]]}} [[蛏肉]] (《食疗本草》) 【[[异名]]】蛏肠(《纲目》)。 【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 【动物形态】缢蛏 ,贝壳2片,薄而脆,长方形。壳长约4~8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1/3,宽度约为长度的1/5~1/4。[[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约贝壳全长的1/3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外[[韧带]]黑褐色,略近三角形。壳面平滑,生长纹显著,由壳顶至腹面,并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壳面被有一层黄绿色的壳皮,顶部带脱落而呈白色。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凹沟相对的突起。铰合部小,右壳具2个针状主齿,左壳具3个主齿,中央1个大而分叉。外套痕显著,外套窦宽大,前端呈圆形。前、后闭壳肌均为三角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足部[[肌肉]]发达,两侧扁,尖端平,形成一卵圆形的跖面,足孔周围具有很多[[触手]]。水管2条,长而分开。 生活于浅海河口附近的泥滩中。主要以硅藻为食。分布我国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养殖。 本动物的壳([[蛏壳]])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剥去外壳,洗净,鲜用或晒制为蛏干。 【[[化学]]成分】每100克含水分88克,[[蛋白质]]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物2.4克,灰分1.3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又每公斤蛏干含碘1900微克。 【[[性味]]】甘咸,寒。 ①《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②《本草从新》:"甘咸,寒。"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肾、肝。" ②《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补阴]],[[清热]],除烦。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 ①《嘉祐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 ②《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 ③《医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烦去热。""干食,补心[[滋阴]]。" ④《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退胸中邪热。主治湿热水肿,[[中暑]]血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食。 【宜忌】①孟诜:"天行病后不可食。" ②《医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泻。" 【选方】①治湿热水肿:蛏干二两,炖蒜头梗服。(《泉州本草》) ②治中暑血痢:蛏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 【名家论述】《本草求真》:"蛏,性体属阴,故能解烦涤热,然惟水衰火盛者则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动气[[泄泻]]之虞矣。书言可治冷痢,似属巧说,未可深信。" [[分类:中药]][[分类:中医]] {{中药材专题模板}} <seo title="蛏肉,蛏肉的功效与作用_中药蛏肉_蛏肉是什么_蛏肉的用法用量_医学百科" metak="蛏肉,蛏肉的功效与作用,中药蛏肉,蛏肉作用,蛏肉功效,蛏肉图片" metad="医学百科蛏肉条目介绍什么是蛏肉,蛏肉有什么功效和作用,蛏肉的分布和形态,如何服用蛏肉等。目录“蛏肉”在《中药大辞典》“蛏肉”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蛏肉【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 />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中药材专题模板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头部模板-中药材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导航板-中药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简要信息-药品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蛏肉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