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医学遗传学/酶活性降低引起的遗传性酶病”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医学遗传学/酶活性降低引起的遗传性酶病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1.[[酶活性]]降低的原因'''[[基因突变]]引起酶活性降低的可能原因包括:①[[结构基因]][[突变]];其结果致使酶动力学特性改变(表现为酶与[[底物]]亲和力降低,与抑制物的亲和力增高)和酶的稳定性降低(表现为酶降解速率加快);②[[调节基因]]突变:酶合成速率减慢;③影响[[翻译后修饰]]和加工。 {{图片|gv12b4m6.jpg|典型[[代谢途径]]示意图}} 图表-21 典型代谢途径示意图 S1:底物;S2、S3:中间产物; P:终产物;[[E1]]-2、E2-3:不同[[代谢]]环节的酶; E3-P:形成终产物的酶;E6-7:旁路代谢的酶;S6、S7: 旁路代谢产物;---旁路代谢途径;---[[反馈]]抑制 '''2,酶活性降低的发病机理''' 人类体内一般代射过程如图4-21所示:代谢底物(S1)进入[[细胞]]后,底物(S1)在一系列酶(E+1-2。E2-3,E3-P)[[催化]]下经过一系列中间产物(S2、S3),最后形成代谢终产物(P),同时代谢产物(P)可对一定的酶(如E1-2酶)起反馈抑制作用。另外,在正常代谢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代谢旁路(S2→S6→S7……)。当控制[[酶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时,正常代谢受阻,可能通过不同发病环节引起不良后果。 (1)酶缺乏致代谢中间产物堆积和排出引起的[[疾病]]:当E2-3缺乏时,中间产物S2不能转变为S3,它在血和尿中的浓度增加,如果中间产物是无毒的,可由肾排出或通过其它方式降解,则不会严重危害人体。如[[尿黑酸尿]]平患者,因[[酪氨酸]]代谢中间产物([[尿黑酸]])堆积,可大量由尿排出,对人体无影响。但如果中间产物具有[[毒性]],则将会引起[[症状]]。 [[半乳糖血症]]可作为实例,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表现为[[婴儿]]哺乳后[[呕吐]]、[[腹泻]],对乳类不能耐受,继而出现[[肝硬化]]、[[白内障]]、智力发育不全等症状。乳类含有[[乳糖]],它经[[消化道]]乳糖酶分解产生[[葡萄糖]]及[[半乳糖]],半乳糖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产生葡萄糖而被组织利用(图4-22)。 {{图片|gv12b100.jpg|半乳糖代谢途径}} 图4-22 半乳糖代谢途径(虚线表示年长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代偿]]途径) ①[[半乳糖激酶]];②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③半乳糖[[尿苷]]-2-[[磷酸]]-4-[[异构酶]];④[[磷酸葡萄糖变位酶]];⑤-[[磷酸尿苷]]半乳糖(或葡萄糖)[[焦磷酸化酶]];⑥[[醛糖]][[还原酶]] 典型的半乳糖血症患者由于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 uridy1 transferase,简称[[转移酶]])缺乏(图4-22②),致使半乳糖-1-磷酸(Gal-1-P)及半乳糖积聚在血中,部分随尿排出。Gal-1-P在肝的积聚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肝硬化;在脑的积聚引起[[智力障碍]];血中半乳糖升高可使葡萄糖释出减少,出现[[低血糖症]]。半乳糖在醛糖还原酶作用下产生半乳糖,能改变晶状的[[渗透压]],使水分进入,影响[[晶状体]]代谢而致白内障。 患者都是隐性[[纯合子]](gg),[[杂合子]][[表型]]正常,转移酶活性约为50%,活性低于10%可出现典型症状。 另一类半乳糖血症为半乳糖激酶(galactokinase)缺乏所引起,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青年型白内障,血中半乳糖增高,但无肝及脑损害。 转移酶基因(GALL)定位于9p13,半乳糖激酶基因(GALK)定位于17q21-q22。两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酶缺乏致代谢底物堆积引起的疾病:当一系列[[生化反应]]可逆时,一处的阻断常导致代谢底物(S1)贮积。贮积的物质如果溶解度高,则在血和尿中浓度增高;若溶解度低时,则在组织中贮积引起疾病。 [[糖原贮积症]](glycogenstorage liseaee,GSD)是一组由[[糖原]]合成和降解酶缺陷引起的疾病,至少有12种类型。糖原贮积症主要累及肝或[[肌肉]],但有的也可伴有心、肾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不同类型之间其严重性和预后都不全相同。例如,von Girke病(Ⅰ型)症状非常严重,而Hers病(Ⅵ型)较轻。此类疾病发病机理可用von Gierke病为例说明。本病是由于肝内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缺乏引起。[[肝糖原]]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这个反应的各个步骤都是可逆的,其主要步骤如下: {{图片|gv12bfg6.gif|肝糖原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的步骤}} 患者由于G6Pase缺乏,所以G6P不能转变为葡萄糖供组织利用,通过可逆反应而合成过多的肝糖原,引起患儿肝肿大。当不进[[食时]]极易发生[[低血糖]]。由于动用脂肪可以出现酮[[血症]]。G6P通过[[无氧酵解]],生成大量[[乳酸]],导致[[酸中毒]]。所以患者的肝大伴低血糖,发育不良,[[消瘦]],身体矮小,常有[[出血倾向]]。肝活检见糖原含量增加。 本病呈[[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G6P酶完全缺乏,多数患者父母表型正常,但G6P酶活性为中间值。同胞中可出现患者。 (3)酶缺乏致代谢终产物缺乏引起的疾病:这是一类由E2-3酶缺乏,致所有产物(包括终产物P)缺乏引起的疾病.[[白化病]]就是实例.白化病(albinism)分全身型及局部型.全身型常见,患者[[皮肤]]呈白色,[[毛发]]银白或淡黄色,[[虹膜]]及[[瞳孔]]呈淡红色,[[视网膜]]无色素,[[羞明]],[[眼球震颤]]等,本病发病率约1/10000-1/20000,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正常人[[黑色素]]由[[黑素细胞]]合成,这些细胞中有特殊的[[细胞器]]-黑[[素小体]](melanosome),其中有含铜的酚[[氧化酶]],即[[酪氨酸酶]](tyrosinase),它可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图4-23).白化病人有黑素细胞,但酪氨酸酶缺乏,使黑色素不能形成,病人因缺黑色素而白化.白化病存在[[遗传异质性]].已知白化病至少有7种不同类型.酪氨酸酶基因(TYR)定位于11q14-q22. 属于此类的例子尚有遗传性[[甲状腺肿]],它是由于[[偶联]]酶、脱碘酶或碘过氧化酶缺乏导致[[甲状腺素]]生成减少引起的,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面貌丑陋. (4)酶缺乏致旁路产物增多引起的疾病:当酶的缺乏导致主要代谢途径受阻断时,过量的[[前体]]物S2通过另一旁路代谢引起某些副产物的堆积.如果增多的旁路产物是无毒的,则可排出体外不致危害人体,但如果旁路产物或其分解产物有毒,则可危害机体引起疾病. {{图片|gv12bbfm.jpg|苯现氨酸代谢及有关的遗传性酶病的发病机理}} 图4-23 苯现氨酸代谢及有关的遗传性酶病的发病机理 [[苯酮尿症]](phenylketouria,PKU)可作为实例。本病以智能发育不全为主要特征,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群体[[发病率]]约1/16000,由[[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hydroxylase,PAH)遗传性缺乏引起。现已知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定位]]于12q24.1,此基因全长约90kb,含13个[[外显子]],在中国人中已发现10余种[[点突变]],这是造成酶活性缺乏的原因。 典型PKU患儿出生时,外貌正常,约至3-4个月时,渐出现智能发育不全,患儿步伐小,姿似猿猴,肌张力增高,易激动,甚至[[惊厥]],90%以上患者毛发发黄,肤白,甚至虹膜呈黄色(白种人呈蓝色)。此外,患儿尿和汗有一种特殊的腐臭。 正常人[[苯丙氨酸]]在体内主要通过PAH的作用转变成为酪氨酸,继而生成黑色素(图4-23)。PAH主要存在于肝中,它的作用需要[[辅因子]]四氢生物[[蝶啶]](BH4),如果PAH缺乏(活性<1/10)可阻断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即产生典型的苯酮尿症。酶活性部分缺乏,可导致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 典型PKU患者,由于肝内PAH几乎完全缺如,致[[血清苯丙氨酸]]增高(正常人1-3mg%,患者可达50-100mg%)。过多的苯丙氨酸通过[[转氨酶]]作用生成[[苯丙酮酸]],再经氧化.脱羧产生[[苯乳酸]].[[苯乙酸]]等异常产物,由尿和汗液排出,致患儿的尿和汗呈特殊的腐臭。可能由于旁路产物抑制了脑组织内[[L-谷氨酸]][[羧酶]],使[[谷氨酸]]脱羧基生成γ-[[氨基丁酸]]减少,而后者对脑细胞的发育及功能起重要作用。也有人认为苯现氨酸和旁路产物可影响[[5-羟色胺]]的生成,而影响脑功能。由于正常产物酪氨酸是黑色素前体,所以[[酪酸]]不足加之旁路产物可以抑制酷氨酸酶,使患者皮肤毛发及眼[[血管膜]]色素减少,因而色泽都较浅。 (5)酶缺乏致反馈抑制减弱引起的疾病:有些代谢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对整个反应过程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因此,某种酶的遗传性缺陷,使该代谢产物减少,致反馈调节功能失调。自毁容貌[[综合征]]可作为实例。处毁容貌综合征亦称Lesch-Nyhan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LNS),是由于遗传性[[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缺乏所引起。本病的特征是智力发育不全、舞蹈样动作和强迫性自残行为,并伴有[[高尿酸血症]]、[[尿酸尿]]、[[血尿]]、[[尿道结石]]和[[痛风]]。患者可活至20余岁,多死于[[感染]]和[[肾功能衰竭]]。 LNS呈X[[连锁隐性]]遗传,患者均为男性([[半合子]])。现知HGPRT定位于Xp26-q27.2,其发病率约为1/380000。 正常时,HGPRT的功能是将次黄嘌呤转变为次黄苷酸(((即IMP,[[肌苷酸]]),将鸟嘌呤转为鸟苷酸(GMP),鸟苷酸及[[腺苷酸]]可以反馈抑制[[磷酸核糖焦磷酸]](PRRR)合成1-氨基-5-[[磷酸核糖]],从而控制IMP的自发合成速度(图4-24)。这一过程,HGPRT的催化起到反馈抑制作用。当HGPRT缺乏时,这一反馈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IMP和GMP生成量大为减少,嘌呤合成速度就大大增快,致使患者体液内的[[尿酸]]浓度增高,出现高尿酸血症和尿酸尿。经典型患者无HGPRT活性。酶仅部分缺乏时,患者往往出现痛风而无LNS症状。 {{图片|gv12biqd.jpg|HGPRT缺乏导致Lesch-Nyhan综合征}} 图4-24 HGPRT缺乏导致Lesch-Nyhan综合征 5-PR-1-amine:-1氨基-5-磷酸核糖;PRPP-Sym:磷酸核糖焦磷酸全盛酶;虚线:反馈抑制 (6)[[维生素]]依赖性[[遗传病]]:这是由于基因突变改变了某种酶蛋白,使之与[[辅酶]]的相互作用受到损害引起该酶活性降低。这类辅酶多数为维生素,故称为维生素反应性遗传病(vitam-in-responsive hereditary disorders)。例如,在体内,吡多醇-5-磷酸(PLP)是[[维生素B6]]的活性形式,它是多种酶蛋白的一种辅酶,因此,某些酶蛋白基因的突变能引起多种遗传性代谢病(图4-25)。例如谷氨酸[[脱羧酶]]基因的突变致使酶蛋白和PLP的相互作用受损,将导致γ-氨基丁酸缺乏和[[痉挛]]。[[胱硫醚]][[合成酶]]基因突变使酶蛋白与PLP的结合部位发生改变而导致胱硫醚尿症。胱硫醚合成酶的缺乏可导致[[同型胱氨酸尿症]]。 {{图片|gv12b80m.jpg|吡多醇-5-磷酸(PLP)作为多种酶的辅酶形式示意图}} 图4-25 吡多醇-5-磷酸(PLP)作为多种酶的辅酶形式示意图 (7)多种酶缺陷引起的疾病:有些遗传性代谢缺陷,在某一患者不只一种酶缺陷。例如先天性[[蔗糖]]不耐受症(congenital sucrose intolerance),患者其[[异麦芽糖]]酶和[[蔗糖酶]]都缺乏,而[[枫糖尿症]](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病人体内则同时缺乏[[缬氨酸]]脱羧酶.[[亮氨酸]]脱羧酥酶和[[异亮氨酸]]脱羧酶。这种现象可作如下解释:①有缺陷的几种酶均有一条共用的[[多肽]]链,当编码这条多肽链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时,就会使凡含有这条共同多肽链的各种酶蛋白结构改变而[[失活]];②由于一个酶,致使由这种催化生成的[[代谢物]]缺乏,因此由它诱导的各种酶也相应缺乏;③由于一个调控基因发生突变,关闭了邻近几个结构基因,使这些结构基因控制的酶不能产生。 {{Hierarchy footer}} {{医学遗传学基础图书专题}}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医学遗传学基础图书专题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图片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医学遗传学/酶活性降低引起的遗传性酶病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