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传染病学/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传染病学/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型变为R型。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氏菌。这种[[表型]]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伺环境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原有特性。 本菌有A、M和G三种[[抗原]]成份,G为[[共同抗原]],一般牛种菌以A抗原为主。A与M之比为20:1;羊种菌以M为主,M比A为20:1;猪种菌A:M为2:1。制备单价A、M抗原可用其鉴定菌种。布鲁氏菌的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OX19等的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本菌致病力与各型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酶系统,如[[透明质酸酶]]、[[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有关。细菌死亡或裂解后释放[[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质。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Hierarchy footer}} {{传染病学图书专题}} {{导航板-传染病}}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Navbox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传染病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导航板-传染病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传染病学/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