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临床生物化学/肾病综合征”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临床生物化学/肾病综合征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的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每日>3.5g/1.73m<sup>2</sup>体表面积)、[[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高脂血症]]及[[水肿]]。大量蛋白尿及其导致的[[低蛋白血症]]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必备条件,肾病综合征是持续性大量蛋白尿的后果,其它表现都是在持续大量蛋白尿的基础上发生的。 凡能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损伤的各种[[疾病]],均可发生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不是一组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过程中损伤了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的通透性而发生的一个[[综合症]]状。可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原始病变发生在肾小球的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小球肾病]]都可在疾病过程中出现肾病综合征。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在我国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过敏性紫癜]]最为常见。 '''⒈[[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标志主要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滤过屏障发生异常所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异常可分为电荷的异常及通透性的异常。电荷屏障的缺陷在光镜下肾小球结构无异常,白蛋白清除率增加,能显示电荷屏障缺陷的程度;通透性屏障缺陷在光镜下常可见到肾小球结构异常,选择性蛋白尿的测定,对判断通透性屏障缺陷的损害程度有一定的帮助,因为[[尿蛋白]]的成分可反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病变的程度。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与蛋白质[[分子]]大小成反比,在肾病综合征尿中发现的蛋白质,相对[[分子量]]都低于200000,其中包括白蛋白、α<sub>1</sub>-[[球蛋白]]、[[转铁蛋白]]和γ-球蛋白;相对分子量在1000000以上的,不能在尿中发现;相对分子量为300000-1000000的蛋白质,仅有少量;而尿中出现最多的是相对分子量在70000以下的[[蛋白]]分子。在光镜下不表现肾小球异常的病例,尿中含白蛋白和相对分子量小的球蛋白,特别是转铁蛋白。γ-球蛋白等;尿中可出现较大相对分子量的球蛋白,如α<sub>2</sub>-球蛋白和一些β-球蛋白,这表明肾小球有更严重的渗漏。这就是肾小球疾病测定蛋白尿选择性指数的理论依据。目前常用IgG(分子量160000)清除率与转铁蛋白(Tf,分子量88000)清除率之比来表示蛋白尿的选择性,即CIgG/CTf,此值≤0.1提示高选择性,如≥0.2提示非选择性。由于肾小球对蛋白质的渗漏,使血浆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白蛋白和α<sub>1</sub>-球蛋白大为降低,而α<sub>2</sub>-球蛋白、β-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相对增加,醋纤[[薄膜电泳]]呈特征性图谱:白蛋白下降至50%以下,γ-球蛋白也相对减少,α<sub>2</sub>-球蛋白和β-球蛋白比例明显升高,出现两端下陷、中间增高的图谱。 '''⒉低蛋白血症'''是指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其中主要的是白蛋白浓度降低(<30g/L)。主要原因是尿中蛋白大量丢失,从血浆中丢失的白蛋白的量常超过尿白蛋白的量,这主要是肾小球滤过的白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后,在肾组织内部分降解成肽和[[氨基酸]];机体的其它部位白蛋白降解也增加,例如[[胃肠道]]丢失白蛋白显著高于正常人,其机制可能是胃肠道[[基膜]][[炎症]]性损害及[[淋巴管扩张]]所致。 '''⒊肾病综合征'''时[[免疫球蛋白]]特别是相对分子量较小的IgG可从肾小球中大量滤出如同白蛋白一样,IgG除了尿中大量丢失以外,肾小管的吸收和分解亦增加。IgG的合成能力的下降可能也是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IgG下降的重要原因。IgM相对分子量较大,肾小球不能滤过,几乎所有肾病综合征患者都有IgM的相对增高,提示患者体内[[免疫]]刺激增强。血浆中其它大分子物质如纤维蛋白原,α<sub>2</sub>、β球蛋白等,滤过虽未增多,但合成却增加,血浆浓度增高,此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沉]]增快的原因。转铁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与白蛋白相近,尿中丢失和分解都增多,血浆浓度降低,这是肾病综合征[[贫血]]的原因之一。[[补体激活]]旁路B因子的缺乏可损害机体对[[细菌]]的调理作用,为肾病综合征患者易感染的原因之一。此外严重低蛋白血症可导致持续性的[[代谢性碱中毒]]。 '''⒋高脂血症'''是指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脂[[代谢异常]]的特点为血浆中几乎各种[[脂蛋白]]成分均增加,血浆[[胆固醇]](Ch)和LDL升高,[[甘油三酯]]([[TG]])和VLDL升高,HDL浓度可以升高、正常或降低;HDL亚型分布异常,即HDL<sub>3</sub>增加而HDL<sub>2</sub>减少,表明HDL<sub>3</sub>的成熟障碍。在疾病过程中各[[脂质]]成分的增加出现在不同的时间,一般以Ch升高出现最早,其次才为[[磷脂]]及TG。除数量改变外,脂质的质量也发生改变,各种脂蛋白中胆固醇/磷脂及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比例均升高。肾病综合征时也常有[[载脂蛋白]](Apo)的异常,特征性改变为:[[ApoB]]明显升高。ApoC和ApoE轻度升高,ApoCⅡ虽在尿中丢失但血中浓度升高,ApoCⅢ/ApoCⅡ升高。HDL的主要[[结构蛋白]]-ApoAⅠ和ApoAⅡ降低或正常,ApoAⅠ/ApoCⅢ降低,ApoAⅠ/ApoB降低,另外还有ApoCⅡ和ApoE从HDL向LDL[[再分布]]。脂质异常通常与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的程度有关,因为:①[[肝脏]]合成Ch、TG及脂蛋白增加:低蛋白血症是其合成增加的原因,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是触发肝合成蛋白增加的启动因素;[[代谢]]延迟可能在[[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②脂质调节[[酶活性]]改变及LDL[[受体]]活性数目改变导致脂质的清除障碍:其中脂蛋白酶活性降低30%-60%,肝脏甘油三酯脂酶活性降低可使VLDL向LDL转变减少,VLDL清除障碍;另外[[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降低,可致HDL向HDL<sub>3</sub>转变减少;LDL受体活性降低并缺乏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使脂质代谢减少,血中浓度升高。③尿中丢失HDL增加,构成HDL的载脂蛋白ApoAⅠ丢失50%-100%,而且患者血浆HDL<sub>3</sub>增加而HDL减少,说明HDL在转变为较大的HDL<sub>3</sub>颗粒之前已在尿中丢失。 '''⒌高凝状态'''是肾病综合征又一[[症状]]由于血浆中的一些[[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因子Ⅴ、Ⅶ、Ⅷ和Ⅹ等的相对分子量都较大,不能从肾小球滤过,而体内合成又相对增加,故血浆中浓度常明显增高。[[抗凝血酶]]Ⅲ为血浆中主要的抗凝因子,相对分子量和白蛋白相近,可从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大量丢失而严重减少,这是高凝状态的重要原因。[[血小板]]集聚力亦增高,可能由于高脂血症改变了血小板膜,血小板集聚力与白蛋白浓度呈[[负相关]]。集聚的血小板释放β-[[血栓]]球蛋白,抑制[[血管]]内皮[[前列腺素]]分解而加重高凝状态。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增加反映了肾小球滤过的改变(主要)和肾小球内的[[凝血]](次要)。由于[[高胆固醇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联合影响,血浆粘稠度多增加。总的来说:[[血凝]]中凝聚及[[凝集]]的各种因子增强,而抗凝集及纤溶作用的机制受损。当血管内皮受损或[[血液]]淤积时,加上上述因素,肾病综合征患者易于产生自发性[[血栓形成]]。 ⒍水肿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一般来说与低蛋白血症的程度呈[[正相关]]由于血浆白蛋白的减低,使血浆胶体渗透压大大下降,因而引起水分和小分子的可扩散[[溶质]]由血浆转入组织间隙,则血浆容量减少,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加,又激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排钠因子受抑,致使水和钠[[潴留]],水肿进一步加剧。肾病综合征的水肿虽与血浆白蛋白过低有比例关系,但决定因素还是[[肾脏]]对水和盐的[[排泄]]率。肾病综合征的钠滞留主要是由于心钠素对肾小管作用的障碍造成肾脏调节钠平衡的障碍。(图11-1)。 {{图片|gopnoup1.jpg|肾病综合征水肿发生机理}} 图11-1 肾病综合征水肿发生机理 ==参看== *[[肾病综合征]] {{Hierarchy footer}} {{临床生物化学图书专题}}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临床生物化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图片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临床生物化学/肾病综合征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