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中国医学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中国医学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三国以后,与外国的陆上、海上交通均已逐渐发达,交往逐渐开展,其间自然也带来了医药卫生方面的交往。 '''一、中印医学交流''' 中印两国,都是古代的文明古国,各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两国的医学在古代都已十分发达。早在后汉时期波斯籍佛徒安世高开始翻译佛经,其中即有涉及医学的一些内容,如关于[[胚胎发育]]的内容,就出现在《地道经》中。古印度医学是吠陀时期出现的,称为“寿命吠陀”,或称阿输吠陀,其内容大致有八个面,体现在后代古印度医学遗留的一些医学著作中如伐八他氏(Vagbhata)的《[[八支心要集]]》,此八支的内容包括[[内科]],又称身病医方又称之为身患),[[外科]],小外科又称利器医方,鬼病方科,[[小儿科]]或称看童法,[[毒药]]科又称恶揭陀药科论,亦即[[解毒]]学,长寿科及性医学。由于两晋时代佛学已经陆续输入我国,而古代印度佛学中有五明学,其中之工巧明即包括寿命吠陀在内,这就难怪两晋以后,印度医学曾在我国产生一定的反响。如佛学讲究四大学说,[[葛洪]]《[[肘后备急方]]》经梁[[陶弘景]]整理后,就把它更名为《[[补阙肘后百]]》,并且提出:“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病,是故深宜自想。”这些都是受印度的“四大”学说的影响的。我国对印度的医学上曾有过一些影响,如六世纪的高僧宋云在其《行纪》中,就介绍了[[华佗]]医术在印度传播的情况。我国的药物,早就通过丝绸之路输入印度,被誉为“神州上药”,这从唐代僧人赴印度取经归来所写的著作中可以见到。 '''二、中日医学交流'''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就有友好往来。早期的日本在与[[中医学]]的接触方面,主要是通过古代朝鲜进行的,其后,我国与日本的往来就比较频繁。日人木[[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指出:“《宋书》和《南史》中所载日本和南朝的往来虽然主要出自政治关系,而来往于汉人的文化中枢南朝首都建康前后既达八次,亲眼看到中国宫庭中庄严的仪式礼节和汉人的灿烂的文化生活,必然带回一些新知识,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发生很大的影响。应该说,在本时期的早期,[[中医]]时日本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如日本仁德天皇时,当时朝鲜的韩医方即传入日本”。(史世勤《中医传日史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后来,允恭天皇、雄略天皇(五世纪)、钦明天皇(六世纪)曾先后向朝鲜求医,有的是因为皇室成员或天皇本人患病,有的是时[[疫病]]流行。朝鲜曾应请分别派出金波镇、汉纪武及其他[[医家]]去日,以“韩医方”开展治疗,而当时之韩医方即是[[中药]]为主的医疗体系。 公元562年,日本钦明天皇时期,吴人[[知聪]]携《[[明堂图]]》共一百卷到日本,对该国后来古代医学,尤其是[[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此后,日本的医学发展很快,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医家和医著,如公元808年出云广员的《[[大同类聚方]]》,是为最早的日本[[汉医]]方,深江辅仁有《[[掌中要方]]》、《[[本草和名]]》等,也都较有影响,其他医家还有和气广世、小野根藏等,也都是有名汉方医家。这些都与这时期汉医方的传入所打下的基础密切相关。 '''三、中朝医药交流'''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与朝鲜之间医、药、卫生等方面交流已经开始。 中朝医药交流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更频繁和深入。早在公元四世纪[[中叶]],中国僧侣顺道、阿道、[[摩罗]]难陀和墨胡子等携汉译文佛经相继到高句丽(公元372年)、百济(公元384年)和新罗(公元422年)。由于佛典“五明”中就有“医方明”,所以僧侣本身知医药会施疗(金斗钟:《韩国医学史》,第42,36,37,41,48页,韩国探求堂,1966年版)。 据朝鲜《三国遗事》卷三“顺道肇丽”,“阿道基罗”条的记载,当时去朝鲜的中国僧侣顺道、阿道、墨胡子等会施医疗,出入于宫廷,边传教,边施疗(然禅师撰《三国遗史》,第200,203~205页,韩国学友社刊,1964年改订版)。加之,以施疗为主的僧医也逐步增多,曾一度在朝鲜颇盛行僧侣医学。随后葛洪《[[肘后方]]》、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也相继传去,中国养生法及[[炼丹]]、炼金术,朝鲜称它为“仙[[道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金屑,辟恶而有毒,不炼服之杀人,高丽……成器炼熟可服”(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百济把葛氏《肘后方》的治[[肺痈]]方和治[[丁肿]]方收载于《百济新集方》里(金信根:《韩医药书考》第1页,汉城大学校出版部,1989年初版),据《周书》载,百济“兵有弓箭、刀梢……其秀异者颇解文,又解[[阴阳]][[五行]]……又解医药卜巫占相之术。”(《二十五史》,“周书”,第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时隔二十年后,中国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吴人知聪携内外典《[[本草经]]》、《明堂图》等164卷医药书赴日,途中路经高句丽,在高句丽传授了汉医学,(坂本太郎等校注,《日本古籍文学大系》分卷,“日本书记”(下)“卷19”,第126页,岩波书店,1965年版),更进一步地促进了朝鲜医学的发展。[[医事]]制度方面,朝鲜百济按照中国南北朝时期将医者与药者分工成为[[太医]]丞和[[药藏丞]]的作法,设置了[[医博士]]和采药师。(金斗钟:《韩国医学史》,第12,36,37,41,48页,韩国探求堂,1966年版)。 本时期,中朝两国间的药品交往亦较密切,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里收载的高句丽、百济所产和使用药材就有[[人参]]、金屑、[[细辛]]、王味子、[[款冬花]]、[[白附子]]、[[蜈蚣]]、[[昆布]]、[[芜荑]]、[[银屑]]等,且对药材形状和药性做了详细记述,如对人参记述“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句丽,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再如对款冬花记述“第一出河北,次出高丽,百济,其花以大[[菊花]]。”(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四、与其他国家的医学交流''' 古代的越南属交州辖地,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些有关交州的记载。如贾思勰《齐民要求》,晋.稽含《[[南方草木状]]》等,都载有交州的物产,其中有些与医药有关。如:《异物志》提到交州的椰树,说它”实如瓠……食之美于[[胡桃]]味也。肤里有汁斗余,其清如水,其味美于蜜,食其肤,可以不饥;食其汁,则愈渴。”《齐民要术》引《南中八郡志》说:“交趾特出好桔,大且甘,而不可多啖,令人[[下痢]]。”书中还提到诸如扶留蘖、桶子、[[槟榔]]、[[鬼目]]等也都可供药用。当时越南输送到中国的香药有[[沉香]][[苏合香]]等。南齐时,苍梧道士林胜在越南行医,以[[温白丸]]治,下[[腹胀]]满颇效验。《南齐书》还载有“林邑国传”,其中有关于丧葬等卫生习俗的内容,如说人死后“燔尸中野以为葬,远界有灵鹫鸟,知人将死,集其家食死人肉尽,飞去,乃取骨烧灰投海中水葬。”《南史》记载、扶南(即今柬埔寨)国王遣使送中国以[[郁金]]、苏合香等。干陀利国、婆利国(即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输送给中国物品内有香药。 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也传入阿拉伯地区。如西晋[[王叔和]]《[[脉经]]》,就曾传到该地区,后来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就反映了《脉经》中关于[[脉象]]的内容。另外,我国还从其他国家输入一些医方书。如《隋书.经籍志》所载的《[[乾陀利国治鬼方]]》十卷、《[[新录乾陀利治鬼方]]》五卷,据考证。此乾陀利在刘宋时为干陀利,即今之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其中之治鬼方或与印度八支中之鬼病科相似(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Hierarchy footer}} {{中国医学通史图书专题}}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中国医学通史图书专题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中国医学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医学交流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