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未登录
登录
医学百科
搜索
查看“中医疾病预测/脾系病先兆”的源代码
来自医学百科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语言
页面选项
Read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中医疾病预测/脾系病先兆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脾系病的范围也极广,既包括[[消化系统疾病]],也含[[代谢]]方面疾患,同样为[[内科]][[多发病]]、[[常见病]]。尤其[[痰饮]](主要为[[慢性胃肠炎]]及[[慢性气管炎]])及[[消渴]](主要为[[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较大,因此探索脾胃系[[疾病]]先兆规律很有现实意义。其超早期先兆——各种类型的潜证,将有助于早期预兆的发现…… ==第一节 概述== [[脾主运化]],主[[水谷精微]]的敷布,故脾系病主要包括水谷精微运化失调的疾病。如痰饮、消渴、[[呕吐]]、[[反胃]]、反酸、[[泄泻]]、[[噎膈]]、[[呃逆]]、[[便秘]]、[[胃痛]]、[[腹痛]]、[[痞满]]、孤惑病等疾病,其中,痰饮、消渴、噎膈等病,是极为常见的脾系疾患,本章重点论述其先兆症。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关系着人体[[脏腑]]的[[盛衰]],又因脾胃疾患较多,[[发病率]]也很高,故脾胃系疾病先兆规律的探索很有实践价值。正如[[沈金鳌]]所言:“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也必俸养于脾”(《[[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对脾病先兆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如《[[难经]].十六难》曰:“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能,[[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即指出了脾病的外兆。 脾系病大多为湿病,湿为[[太阴]][[脾土]]之气,[[湿气]]通于脾,故脾病与湿最为相关,如《[[内经]]》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脏为脾”(《[[素问]].五运行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素问.[[气交]]变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皆足以说明湿与脾的关系。《内经》对痰饮一类疾病的论述,不仅重视其与肺脾肾的关系,尤其突出与脾的关联,并指出了“饮发于中”(《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观点,《[[金匮要略]]》则具体提出了治疗大法和具体[[方剂]]等,对痰饮与脾的关系从治疗学上作了重要的补充。 但脾系病不仅与脾病关系密切,与肾也极为关联,因肾为[[水脏]],主水的[[蒸腾]][[气化]],正如张景岳所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故土衰不能制水,火微不能胜阴,是痰饮产生的两大因素。说明脾系病的产生机制与脾肾至为相关,故脾系病的先兆证也多较早反映于脾肾,尤其最先披露于脾。 脾系病先兆潜证与土型体质的关系 [[病理]]土型质人的特点是土湿偏重,湿气通于脾,故此型人有易罹脾系疾病的潜在危险性,主要潜证为[[脾虚]]湿盛先兆型,症见面黄色滞,形体矮胖,四肢重困懒动,行动较缓,[[大便]]不爽,[[脉缓]],舌胖苔白腻等。 ==第二节 痰饮先兆== 痰饮为脾病,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四乡,故痰饮虽属脾病,却多及于肺肾,故其先兆症的探索也不应局限于脾…… '''一、概述''' 痰饮是指[[津液]]运化失职,[[潴留]]于体内的一类病证。痰饮的[[患病率]]是很高的,正如[[张璐]]所言:“痰饮为患,人居其七、八”(《[[张氏医通]].痰饮》)。痰饮包括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类以及[[留饮]]、[[伏饮]]。 痰饮与肺脾肾的关系最大,因[[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转输津液,而肾为水脏、起蒸水化气的作用,又对脾肺有温煦功能,故肺脾肾三[[脏气]]化职能失司是产生痰饮的主要根源。其中,与脾肺的关系尤为直接,如[[脾阳虚]],水液失于健运,必致停积为饮,肺失通调敷布则水走肠间。 痰饮为患甚广,包括的疾病亦较多,尤对脾肺的侵害为大,病位主要在肺、[[大肠]]及脾胃,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肠胃]]功能紊乱、[[哮喘]],[[胸膜炎]]、[[慢性胃炎]]、[[幽门]]不全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慢性肠炎]]等,说明痰饮一类疾病对人体的危害较大,探索其先兆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二、痰饮先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痰饮的预报,早在《内经》即有论述,如曰:“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素问.[[气厥]]论》),(《素问.气交变大论》则曰:“岁土不及……[[化气]]不令……民病飱泄[[霍乱]],体重腹痛”、“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飱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等,皆指出了气候对痰饮的预报意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篇》对[[痰饮病]]的预兆也有许多论述,如曰:“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运[[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隔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卷二.痰十三)明.[[楼英]]《[[医学纲目]]》亦言:“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举目便知,不待[[切脉]]”。皆说明痰饮先兆的预报早已被前贤所关注。 '''痰饮先兆''' 痰饮为[[脾肾阳虚]]所致,如[[李梴]]《[[医学入门]]》所曰:“痰原于肾,动于脾,客于肺”。(卷五.[[杂病]]提纲.痰)[[王纶]]《明医杂著》曰:“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平素多呈脾肾阳虚潜证,即有面色白,[[形寒]]肢冷,腹凉作痛,尿[[清便]]稀,[[舌质]]淡胖,脉沉迟等症。 '''阻截[[治则]]''' [[温肾]][[健脾]],方用[[金匮肾气丸]]或[[桂附理中丸]]一类。如见[[头眩]]、[[心悸]]、欲呕、泛吐清涎,为痰饮在[[胃脘]]之兆;而形体素盛今瘦,肠中水声[[漉漉]]、泄泻,又为饮停胃肠之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幽门不全梗阻等病患。 概言之,心下有痰饮,其先兆多为欲呕,重则水入即吐,甚至感心悸、[[气短]]。此外由于饮停心下,[[中阳]]不运,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易出现头眩,故《丹溪心法.头眩》曰:“无痰则不作眩”。而[[脐下悸]]动,[[吐涎沫]]而[[癫眩]],又为脐下有水的征兆,如《金匮要略》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又如[[孙思邈]]《[[千金方]].痰饮》:“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即是。此外,眩饮征兆为咳唾引痛,乃[[水饮]]停在胁下之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支饮征兆则为[[咳嗽]]气短,[[气逆]]而上,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等。溢饮征兆又为水饮停留在[[肌肤]]肢体,当汗出而不出,身体痛重等,正如《内经》所曰:“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素问.脉要精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证治》亦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痰饮先兆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论述的最为全面,该篇除痰饮外,还论述了各种先兆,如对五脏水先兆指出:“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心]]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对留饮先兆的论述亦极为精辟,如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对伏饮先兆则曰:“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痰饮病本为虚,故总的治则为“以温药和之”,温肾健脾、[[化痰]][[除湿]]是其主要原则。偏于脾虚的用[[苓桂术甘汤]],偏于肾虚者用金匮肾气丸或[[真武汤]],其余支饮、溢饮、悬饮,多为[[虚实]]挟杂,治疗原则又当逐饮驱邪兼以顾护[[正气]]。 '''[[美尼尔氏病]]先兆''' 美尼尔氏病属于[[痰饮眩晕]],《金匮要略》记载为[[泽泻]]汤证,即:“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产生根源在于脾湿生痰,中州受阻,[[清浊]]相干之故。该病平素多呈脾虚痰湿先兆潜证,即素有食少纳呆,[[脘]]痞泛恶,[[乏力]]体困,身重肢倦,苔白腻,舌质淡,脉濡缓等症。泛恶、吐清涎是本病[[报标]]症,[[眩转]]、眼颤、[[耳鸣]]等'''典型征兆'''相继出现。现代医学认为由于[[内耳]][[迷路炎]]症、[[中毒]]、[[迷路]]血循障碍、[[渗出液]]过多所致,严重者每周可有数次发作,直至迷路功能完全破坏,听力丧失为止。 '''阻截治则''' 化痰除湿,方用[[温胆汤]]合泽泻汤:[[枳实]]、[[竹茹]]、[[茯苓]]、[[陈皮]]、泽泻、[[白术]],酌加[[天麻]]、[[钩藤]]、[[荷叶]]。至于[[美尼尔]]氏其余类型[[眩晕]],如[[肝郁]]热型、气血虚型、[[肾阴虚]]型等先兆及处理,参看本书第六十一章第二节眩晕先兆。 '''痰饮凶兆''' 痰饮凌心 痰饮凌心为痰饮凶兆,表现为心悸、[[胸闷]]、缩窄感、气短等症。如见唇绀[[喘促]]脉微为不良预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包炎]]、[[心包腔]][[积液]]。由于[[急性心包炎]]、[[心包]]渗液大量增加,限制了[[心脏]]的扩张,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减少,心搏量降低,导致心排出量降低,严重时可产生[[循环衰竭]]、[[休克]],病势凶险,预后不良。 痰饮射肺 痰饮射肺亦为痰饮凶光之一,表现为喘咳、心悸、胸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引起[[肺不张]],常由血行播散性[[结核]]所导致,胸腔积液过多,甚至可引起端坐[[呼吸]]、[[紫绀]]等症,病情十分危急。 痰饮干脑 亦为痰饮凶兆,为痰饮上犯于脑,症见眩晕,昏冒,[[头胀]]痛,呕吐等症,预后不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积水]]、[[蛛网膜下腔]]积液、[[脑室]]液[[循环障碍]]等,由于颅内疾患([[炎症]]、[[出血]]、[[肿瘤]]、[[外伤]]出血)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使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积液,导致[[颅内压增高]],病势危重。 ==第三节 消渴(糖尿病)先兆== 消渴主要指糖尿病,病源虽在脾,却系于肺肾。三多症出现已非早期,其早期先兆往往为潜兆,隐藏于各型潜证之中……。另外,消渴为胰病,口味又为胰所主,故口味变化往往为本病的最早发露…… '''一、概述''' 消渴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尿甜为特征的消耗性疾病,远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对消渴即已有不[[少精]]辟记载,称之为[[膈消]]、[[消中]]、[[食亦]]、[[消瘅]]、[[脾瘅]]……并论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治疗,如《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素问.气厥论》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又说:“[[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又谓之食亦”,《[[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等皆是。 消渴一病在我国文献史上已有着丰富的记载,如公元前四世纪《黄帝内经.奇病论》首先提出消渴病先兆之一——“口甘”,并提出多食特征(引文见上)。此外,还提出多饮多尿,如《素问.气厥论》曰:“[[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对糖尿病的特征——“三多”(多食、多饮、多尿)及[[消瘦]](引文见上)已有完整记载。公元二世纪,张机.《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公元八世纪,我国唐朝《[[外台秘要]]》已有尿甜特征的记载,如引《古今录验》:“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比英国Thomas.Willis提出糖尿病[[人尿]]“甜如蜜”者,要早约一千年。此外,我国文献还记载有糖尿病的[[并发症]]及预后等,在世界糖尿病史记载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还提出了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尤其是1965年我国首先合成了[[胰岛素]],标志着我国在糖尿病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消渴病主要见证为[[口渴]]引饮,[[消谷]]善饮,[[尿频]]量多和甜尿、脂尿。消渴病的特征以公元八世纪《外台秘要》的记载至为完备,其引《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仍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把上中下[[三消]]的特征均作了精辟的论述,至今仍颇具实践意义。 消渴病,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其病机认为是由胰源性、[[内分泌]]源性及[[肾动脉]]源性三种。其中,胰源性糖尿属于[[胰腺]]的炎症、肿瘤、手术损伤导致胰腺损坏,胰岛素分泌减少的缘故。内分泌源性则包括[[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功能障碍或医源性内分泌紊乱,导致胰岛素需要量增加之故,因为[[垂体前叶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都具有抗胰岛功能作用。上述胰源性使胰岛素绝对减少,而内分泌源性则引起胰岛素相对减少,但无论是绝对的或相对的,都引起[[碳水化]]物[[代谢障碍]],使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和[[肝糖原]]的形成减弱和减少,最终导致[[血糖]]浓度持续升高,血糖超过[[肾阈]]而产生[[尿糖]]。以上为高血糖性糖尿,其中,胰源性为[[原发性]],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且系按孟德尔氏隐性定律遗传,而内分泌性则为[[继发性]],前者多存在隐性糖尿。此外,由于[[肾炎]]、[[肾病]],[[肾功能]]受到损害,致[[肾小管]]再吸收功能减弱→肾糖阈降低,所致糖尿则为正常血糖性糖尿。其他尚可见暂时性血糖过高性糖尿,如中枢神经性糖尿(可见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或[[麻醉]]时),还有[[饥饿]]性糖尿,大量食糖后糖尿等。另外,对于[[肾小球硬化]]症和肾[[小动脉硬化]]症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糖阈增高,此种情况出现[[高血糖]]而无糖尿。 [[中医]]消渴病尚包括[[尿崩症]]([[垂体后叶]][[机能减退]]症),本文论述消渴病只阐述糖尿病性消渴先兆。 糖尿病历来对中、老年人的威胁就比较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对人民健康的威胁也逐渐增大,总之,该病正日愈被医学界密切关注着,探索这一疾病的先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消渴病机及潜证'''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饮食肥甘,[[湿热]]损脾及纵欲[[房劳]],伤及[[肾阴]],或[[气郁]]化火,消灼肺胃。疾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先天禀赋的关系极大,如《灵枢.五变》所曰:“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急]],[[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皮肤]],故为消瘅”。“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等即是,历代医籍把消渴病机分为肺[[燥热]]型,如《素问.气厥论》曰:“肺消者,饮一溲二”。其次为胃燥热型,如《灵枢.师传》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消渴日久多转为肾虚型,如《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金匮肾气丸主之。”足见消渴病与肺脾肾的关系最大,如《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则[[热中]]善饥。”《素问.气厥》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心脉……微小为消瘅”。故其先兆潜证亦多与肺、脾、肾有关,其潜证阶段为消渴病的倾向时期,大约可分如下三类。 '''(一)肺燥先兆潜证''' 该型患者,由于感受[[燥邪]]、[[咳痰]][[伤津]],或[[胃火]]灼肺,或由于心火移肺,使[[肺阴]]受损、[[肺津不布]],致人体失濡,失濡则燥,“[[燥胜则干]]”。故素日可见[[口干舌燥]],时[[干咳少痰]],大便较干,[[舌苔薄]]少津,[[脉数]],则为上消倾向期。 '''阻截治则''' [[养阴]][[润肺]]保津,方用[[养阴清肺汤]]:[[大生地]]、[[麦冬]]、生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如迁延失治,日久肺失治节之权,上不能布津,下不能制水,则水液下趋,报标症为不明原因的口干舌燥,为上消的早期信号。发展下去,出现口渴引饮,则成为饮多尿多的上消典型征兆,皮肤干、[[咽干]]是上消的特征,治用人参[[白虎汤]]:[[人参]]、[[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二)[[胃热]]先兆潜证''' 该型系因平素恣食肥甘香热之品,使[[阳明]][[积热]],消灼津液,耗伤[[精气]],致脾胃运化失职。故常感饥饿能食,[[大便秘结]],小便短热,苔黄燥,脉洪数,为中消倾向潜期。 '''阻截治则''' 泻胃热保津液,方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如胃热继续亢盛,熏灼上蒸则见[[烦渴引饮]],[[消谷善饥]],消瘦乏力等典型中消征兆,如《灵枢.大惑论》曰:“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肌肉]]枯、[[腹部]]灼是其特征,报标症为能食易饿。由于津液大伤,治又当予[[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以[[泻火]][[增液]]。 '''(三)[[肾精]]不足先兆潜证''' 思虑劳神或情志不节致肾阴暗耗,或房劳纵欲,致肾精亏损皆可因肾阴亏虚、肾精不足而呈现[[腰酸]]膝软,[[遗精]][[带下]],[[耳聋]]头眩,[[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为[[下消]]倾向潜期。纠正原则为[[益肾]]补精,方用[[六味地黄]]汤:生、[[熟地]]、山萸、山药、茯苓、泽泻。如继续发展导致肾阴亏虚,扰动[[相火]],引起“精关”失约,则脂液下趋,报标症为尿[[面浮]]脂,如症见尿如脂膏,尿频,尿甜,口渴引饮则已为下消的典型征兆,[[耳轮]]焦,[[舌中]]裂是其特征。 '''阻截治则''' 当[[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黄芪]]、[[花粉]]、[[玉竹]]。如[[相火妄动]]则用[[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生地、山药、丹皮、茯苓、山萸肉、泽泻加[[龟板]]、[[生牡蛎]],或大[[补阴]]丸:熟地、知母、黄柏、龟板、猪[[脊髓]]。如[[尿量]]剧增,饮一溲二,面色黎黑,[[阳痿]][[耳焦]],为[[阴损及阳]],损伤[[肾气]]之兆,又当以金匮肾气丸温命阳,滋肾精。 '''三、消渴病先兆信号''' '''(一)糖尿病早期十大先兆症''' '''1.口甘、口粘''' [[口甜]]为中消先兆,中消又称[[脾消]]或脾瘅。甘,甜也,口甘,即口中有甘甜味道,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即已有糖尿病口甜先兆的记载,并指出了产生口甜的机制。如《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口甜为[[脾胃湿热]],热蒸上迫脾液外溢所致,或脾虚不能摄精致脏精[[外漏]],为中消先兆。口粘为脾胃湿热的象征,湿热型消渴病人往往以口粘为先兆。 '''2.口干''' 口干为上消先兆,亦即为肺消的先躯症状,[[燥热伤肺]]致肺津不布或[[阴虚]]灼津,皆可致津不上承而口干,口干常为肺消的最早信号。 '''3.[[性欲亢进]]''' 下消多为肾消,性欲亢进可为下消的最早信号,且常出现“[[强中]]症”,为燥热伤肾,扰动相火之故,到糖尿病典型症状出现时则反易发展为阳痿,而且是十分顽固的阳痿。 '''4.屡发疮[[疖]]''' 屡发疮疖,此起彼伏,为糖尿病的较早信号,大多发生在作渴之前,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其病变多发[[痈疽]]”,糖尿病在出现典型症状之前,不少病人多先有顽固的此起彼落的疮疖史, '''5.[[肥胖]]''' 逐渐肥胖,体重递增,是糖尿病发作前的信号,但糖尿病一经典型发作即逐渐转为消瘦。 '''6.不明原因的乏力''' 乏力是糖尿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尤其是身体健康,饮食好的人更要引起警惕。 '''7.[[尿浊]]''' [[小便浑浊]],[[尿常规]]正常,多为肾消的前躯症状,如张洁古说:“肾消者,初发为[[膏淋]]”。 '''8.早发白[[内障]]''' [[白内障]]一般为老年性,如中年白内障[[视力]]明显减退,而且经治疗无效的,应警惕[[隐性糖尿病]]的潜在。[[眼底检查]],[[视网膜]]上有[[微血管瘤]],这是糖尿病由于代谢紊乱、导致微细[[血管病]]变的结果。 '''9.[[高血脂]]及[[动脉硬化]]、[[冠心病]]的进行性进展''' 糖尿病人往往同时伴有高血脂、动脉硬化,而且发展速度较快。故中年以上,凡不明原因的[[血脂]]高、动脉硬化、速度发展较快的冠心病,都应警惕糖尿病的潜在。这是由于糖尿病人[[脂肪代谢]]失常,累及[[心血管系]]的缘故,对较大[[血管]]有广泛的侵犯,故糖尿病人的[[中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得多。 '''10.易感染[[性征]]兆''' 糖尿病人容易发生[[感染]],如[[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外阴感染等,尤其是患有[[肺结核]]的,则旧病复发和进展迅速,治疗无效。 '''(二)三大先兆症辨析''' '''1.口渴辨析''' 引起口渴的疾病虽多,但都有一定的特点,和真正的消渴病并不难鉴别。与消渴病一样大渴的如[[阳明经证]],但必伴有[[大热]]大汗、[[脉洪大]]等特征,[[阳明腑证]]则必有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小便黄赤]],甚至[[高热]]、[[烦躁]]等症。此外,水饮内停的渴(渴不欲饮、饮入即吐),热入营血口渴(午后热升、舌质红绛),以及湿热郁阻口渴(脘痞、泛恶、苔腻、[[纳呆]]、大便不爽、[[肢体困重]])等,则口虽渴皆饮水不多或水入即吐。其他,[[外感]][[风热]]的口渴([[恶风]]、[[头痛]]、口干、[[脉浮]]数、苔薄黄),[[厥阴病]]消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蚘]]、下之利不止),[[阴虚火旺]]口渴(口干夜尤甚、[[五心烦热]]、[[盗汗]][[骨蒸]]、脉细数、舌质红),及肺燥津[[伤口]]渴([[鼻干]]咳嗽、肌肤干燥、大便秘结)等,口渴仅为中等度渴,且饮水渴即缓解,不同于消渴病之渴饮无度。至于[[阴盛格阳]]的口渴则为口虽渴反不欲饮或欲饮滚饮,症必见[[畏寒]]肢冷、面颧嫩红如妆,脉微欲绝。 '''2.多食鉴别''' 多食善饥主要见于阳明胃腑热盛,然消渴病则必然具见消渴征兆。其余[[瘿病]]虽然也有消谷善饥、消瘦症状,但并无烦渴引饮,且渐见[[眼球突出]]、颈项肿大及伴有出汗、手颤、心悸等特征,故并不难鉴别。此外,虫[[疳]]也常见多食善饥、消瘦,但无烦渴,且大多有面部[[虫斑]]、腹痛、便虫等症。另外,某些[[精神病]],如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即有多食狂饮的病证,但必然兼有精神病的症状。 '''3.多尿鉴别''' 多尿指尿频及尿量多,多尿的疾患虽然不少,但鉴别并不困难,如[[膀胱湿热]]尿频有[[尿急]]和[[尿痛]],[[小便短赤]]等特征。脾肾阳虚尿频则有形寒神疲,[[腰酸肢冷]],肠鸣[[便溏]],小便清长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脏疾病。肾虚失约尿频则必兼见尿清而长,[[头晕]]神疲,[[气短乏力]],腰酸膝软,脉沉而弱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功能衰竭]]多尿期。精神性多尿则往往与烦渴并见,且有精神反常的症状,与消渴的鉴别并不困难。消渴病的多尿则必有多食、多饮等征兆,包括现代医学的糖尿病。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先兆意义''' 由于糖尿病[[无症状期]]较长,以及隐性糖尿病较多,一旦症状出现,疾病已经较重了,因此探索其先兆规律,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其必要。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糖尿病无症状期一般试验,包括[[糖耐量]]试验均呈阴性,唯用葡萄糖刺激后[[血清]][[胰岛素释放试验]]反应延迟,高峰较低,以后逐渐出现应激性糖耐量减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迄糖耐量试验阳性时([[空腹]]血糖增高)已至症状前期。隐性糖尿病则可长期无症状,但必然有并发症的先兆出现,因此捕捉并发症的先兆是间接早期发现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途径。 '''1.[[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有并发症,以眼底微血管病变为特征,因[[视力模糊]]而就诊,常常因此而发现糖尿病。糖尿病眼病主要为[[晶状体]]浑浊(白内障)及眼底[[视网膜病变]](眼底[[静脉曲张]]、微血管瘤、[[渗出]]、出血、[[水肿]]),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因此,临床上发现上述进行性眼底改变,视力[[退化]]者,应高度警惕糖尿病的隐潜。 '''2.[[皮肤疖]]疮''' 反复发生皮肤[[化脓]]、感染、疮癣、疖痈,是糖尿病的主要兼见症之一。如感染了结核则难以控制,发展迅速。[[泌尿系感染]]经常发作的都应高度怀疑糖尿病潜在的可能。 '''3.肥胖'''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糖尿病发生率比普通体重者高出三倍),糖尿病有家族史([[遗传率]]达30%以上)。 '''4.动脉硬化''' 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是糖尿病的主要伴发病,而且往往掩盖了糖尿病的病情,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隐患,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尤其心脑血管硬化[[死亡率]]较高,而眼、[[肾动脉硬化]]又是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近代已注意到微血管病变对[[心肌]]的危害,因此血管硬化常是糖尿病的潜在警号。 '''5.[[神经病]]变''' 主要为[[周围神经病]]变,虽然出现的较晚,但却为糖尿病的特有征兆。主要为肌[[神经]],[[坐骨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等,所支配的部位出现麻木、灼热、刺痛等异常感觉。严重者,[[运动神经]]也可受累,如[[腰大肌]]、臀肌、胸锁[[乳头肌]]等而常觉肢体软弱无力。 '''四、消渴病危兆''' '''(一)气尿''' 前医有文献记载消渴病人小便有气泡为病重标志,如[[戴思恭]]《[[证治要诀]]》曰:“三消人而小便不臭,在溺桶中滚湧,其病为重”。 '''(二)口出烂[[苹果]]臭、[[嗜睡]]为消渴病凶兆''' 说明浊毒内蕴,[[阴浊]]犯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酮症酸中毒]]。 '''(三)痈疽凶兆''' 消渴病后期出现痈疽,势凶险而难愈,因消渴病[[易感性]]强,故痈疽常难治愈,且易疮毒内陷引起邪毒攻心([[败血症]])而亡。前人已极为注意,如薛立斋曰:“一男子……渴不止,背发疽而没”,“一老人冬月[[口舌生疮]]作渴……发疽难疗……次年夏,果发疽而没”。 '''(四)[[肿胀]]凶兆''' 消渴病后期,肺脾肾长期负荷过重,日久力尽致土气弱不能制水,肾气衰不能约固,[[肺气虚]]失于治节,则水无所制而泛滥肌肤,聚而肿胀,预后亦多不良。 ==第四节 [[狐惑病]]([[白塞氏病]])先兆== 狐惑病,主要指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由于该病为口眼肛同病,口肛为脾所主,眼为肝所系,故先兆症多以潜证先露于肝脾…… '''一、概述''' 狐惑病是一种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的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白塞氏病。 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日本将该病列为“难病”,并推崇[[张仲景]]的甘草泻心汤主治,据报道疗效甚佳,并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见笔者译文《国外医学参考资料中医药分册》1986.3期,难治疗病的东洋医学治疗)。 '''二、狐惑病先兆的临床意义''' 狐惑病以肝[[脾湿热]]为主要病机,其先兆证多呈肝郁[[脾胃湿热证]]型,即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并多有[[七情]]损伤史。 '''阻截治则''' 舒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甘草可以逐渐改变郁热内蕴,避免发展。如见可疑的疮常为本病欲作信号,服[[龙胆泻肝汤]]可以防患于未然。发展下去,见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神情时恍,逐渐出现[[口腔]]、外阴甚至眼见溃烂则为狐惑病征兆,治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大枣]],如[[肝火]]偏重者,如见烦躁、易怒、头晕、耳鸣、便秘、溺短者,则予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凶兆 如失治,进一步恶化“三四日,[[目赤]]如鸠眼”,“若七八日,[[目内眦]]黑”则为[[热毒]]久郁,作瘀脓成的征兆。 ==第五节 噎膈先兆== 噎膈为痰瘀交阻之病,病位又多在饮食入口通道的狭窄部——食道三狭及胃的出入口狭窄部,因此先兆症常比其他部位的癌较早出现…… '''一、概述''' 噎膈是指饮食[[吞咽]]不利及格拒不入的病证。多为气血瘀郁、痰气交阻而成。《内经》记载有“[[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阴阳别论》)及“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等,《诸病源候论.否噎病》则曰:“否者,塞也,言脏腑否塞不宣通也”,“噎者噎塞不通也”并将噎膈分为[[五噎]]八痞,说明产生噎膈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噎膈虽然包括[[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道炎、食道[[憩室]]、食道[[胃神经官能症]],但以食道癌为主。 噎膈日久,因水饮难入,下无以出,状如[[关格]]。由于[[化源]]告竭,故呈羸瘦干枯,[[肌肤甲错]],面色灰晦,为阴阳离竭绝证。 '''二、噎膈先兆的临床意义''' 因本病多由肝郁[[血瘀]]、痰瘀交阻而成,故平素潜证多呈肝郁痰瘀型。即见[[忧郁]]善愁,喜食肥甘烟酒,舌质暗、苔腻,便于[[脉涩]],咽干食易梗,食急常发噎等症。 '''阻截治则''' [[疏肝解郁]],[[豁痰]][[化瘀]]。方宜启膈散:[[丹参]]、[[郁金]]、[[砂仁壳]]、[[沙参]]、[[川贝]]、茯苓、荷叶蒂、杵头糠,或[[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陈皮、[[枳壳]]、[[川芎]]、[[香附]]、甘草,[[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归身、[[地黄]]、[[杞子]]、[[川楝子]],化裁均可。 噎膈主要包括[[食管癌]]及贲门癌,尤以食管癌为常见。 '''食管癌先兆''' 食管癌是[[恶性肿瘤]]的高发病之一,占我国[[癌症]]的第四位,仅次于[[肺癌]]、[[肝癌]]及[[胃癌]],且居[[消化]]系癌首位,死亡率较高。祖国医学属噎膈、膈中范畴,早期先兆为[[食管内异物]]感,食物通过有梗噎感,由于[[食管]]不仅是[[消化管]]中最窄的一根,而且还有三个[[生理]]狭窄处。即:食管起端,[[支气管]]分叉处及食管与胃连接处,食管癌也常发生于这三个狭窄处,因此吞咽不畅是食管癌的最早预兆,尤其在吞咽干燥、刺激性食品或进食较急时,于[[胸骨]]后或心窝部出现不适感(滞留感、异物感、烧灼感、紧缩感、或常发生梗噎),应引起高度警惕。 祖国医学对食管癌先兆及预后已有较多记载,如《古今[[医镜]]》曰:“食下有碍,觉屈曲而下,微作痛”。又如朱丹溪曰:“噎膈反胃年高者不治”(《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十一》)。关于食管癌先兆详见本书第八编第九十一章食管癌先兆。 ==第六节 [[腹泻]]先兆== 腹泻的原因极其复杂而广泛,五脏皆能致泻,故其先兆也决非限于脾胃。预兆的发现必然应立足于五脏的异常…… '''一、概述''' 腹泻,指便质清稀,大便次数增多的疾病。轻则仅为稀便,重则呈[[水样便]],《内经》称为“泄”、“[[洞泄]]”、“[[濡泻]]”,泄泻除与感受[[湿邪]]有关外,与[[五脏六腑]]皆甚为密切,尤其与脾胃大小肠的关系最大。 泄泻的形成与脾的升清降浊功能,及[[小肠]]的[[泌别清浊]]职司均有密切关系。脾的升降功能失常最易导致泄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即是。此外,泄泻与肾也极为相关,因“肾为胃关”(《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如命火衰微,肾气不足,[[肾关]]不固,则易导致泄泻,尤其易导致洞泄,其他,肝疏泄太过,也易导致泄泻,说明泄泻与脏腑功能失调极为关联。因此泄泻的先兆症必然由脏腑的异常反映出来,故掌握其先兆规律,首先应从脏腑着手,且调整脏腑功能是阻截泄泻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腹泻,无论[[暴泄]]或[[久泄]],发病率都极广,产生的根源也较复杂,因此掌握其先兆规律,争取早日治疗原发病,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二、先兆及阻截治疗''' '''(一)[[暴泻]]先兆''' 暴泄必因于湿,非兼寒即兼热。其中[[寒湿]]泄多出现于冬秋,湿热泄则常见于夏秋。 属寒湿泄泻的多呈[[脾胃寒湿]]先兆证型,症见胸闷纳呆,腹胀食少,[[舌苔白腻]],舌质淡胖,大便时[[溏]],感寒或[[伤食]]则易诱发暴泻。报标症为舌苔白腻,大便时溏。属湿热泄泻的则呈脾胃湿热先兆证型。症见口干口臭,腹胀恶心,苔黄腻,舌质偏红,[[脉象]]濡数,大便秽臭不爽,感遇夏秋湿热[[淫邪]]则易出现暴泻,报标症为[[舌苔黄腻]],大便不爽。 '''阻截治则:''' 属寒湿先兆证型的宜温化寒湿阻截,方予[[理中]]汤加[[二陈汤]]: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茯苓、[[法半夏]]、陈皮。如出现暴泻,属感寒诱因的用理中汤加[[胃苓汤]]化裁: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茯苓、白术、[[桂枝]]、[[猪苓]]、泽泻、[[苍术]]、[[厚朴]]。[[风寒]]甚者,用[[藿香正气]]汤:[[藿香]]、[[苏叶]]、半夏、白术、厚朴、[[白芷]]、[[神曲]]、茯苓、干姜、大枣、甘草)。伤食者用[[保和丸]]导滞:神曲、[[山楂]]、茯苓、[[法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属湿热先兆证型的,宜清热利湿阻截,方予[[葛根芩连]]汤合[[六一散]]:[[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滑石]]。出现暴泄则以黄连[[香薷]]饮合六一散:黄连、香薷、鲜[[扁豆花]]、厚朴、甘草。 '''(二)缓泄先兆''' '''1.癌泻先兆''' 由于[[肠癌]]的刺激使肠粘膜[[细胞分泌]]增加,因此常发生腹泻,中年以上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排稀便次数增多皆应引起警惕。早期仅大便表面附有条状粘液,见血便则提示肠癌已非早期。酌予肠癌汤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牡蛎]]、[[夏枯草]]、[[蜂房]]、[[八月札]]、甘草酌加活[[蜗牛]]、[[壁虎]]、[[全蝎]]、[[蜈蚣]]等阻截(用于体质壮实者)。 '''2.痨泻先兆''' 指肠结核,由于肠部发生结核,尤其是溃疡型结核,大便次数增多,呈稀糊状,原有肺结核史。以后逐渐出现腹泻以及结核[[毒性反应]]:低热、盗汗、颜红、消瘦、乏力等,应予痨泻[[方草]]、[[白芨]]、百部阻截,并辅以[[月华丸]]:[[天冬]]、麦冬、熟地、山药、百部、沙参、川贝、茯苓、[[阿胶]]、[[三七]]、[[獭肝]]。 '''3.郁泻先兆''' 七情失调,[[肝气不舒]]致肝脾失调,也易导致大便次数增加,多见于青年女性,属西医神经官能性腹泻。忧郁、[[焦虑]]为腹泄的先驱症状,由于[[胃肠功能紊乱]],因此常以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方予[[逍遥散]]加味: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薄荷、生姜、甘草、郁金阻截。 '''4.[[痰泻]]先兆''' 多因于肠胃[[变态反应]],或慢性肠炎,肠胃功能紊乱所致,信号为“肠中漉漉”、“素盛今瘦”,由于肠[[蠕动]]加快,肠分泌物增多,故多为水浊稀便。阻截治疗以健脾豁痰为原则,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或[[四逆]][[四君子汤]]:[[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以[[温阳]][[化湿]]。 '''5.瘀泻先兆''' 为慢性[[肠病]],[[肠系膜]]血管病,[[肠息肉]],肠[[畸形]],肠部肿瘤所致,前驱症为腹部隐痛,痛区固定,舌质偏暗或有[[瘀点]]。阻截方予[[少腹逐瘀汤]]: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干姜、[[延胡索]]、小茴。 '''6.餐泻先兆''' 为脾虚久泄,由于脾受损不能健运升[[清阳]]而致。特征为乏力下坠,常伴[[脱肛]]。食[[少腹胀]]是其信号,常有完谷不化特征,方宜[[桂附理中]]汤加味:上[[肉桂]]、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炒二芽,脱肛用[[补中益气汤]]升提。 '''7.洞泄先兆''' 为[[肾阳不足]],命火衰微,脾土失煦所致。信号为[[五更泄]],并伴有畏寒肢冷腰酸膝软,[[面白]]头晕等症。方宜桂附理中汤加天生黄,或合[[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8.虫泻先兆''' 由于[[肠寄生虫]]对肠粘膜的刺激导致腹泻,以小儿多见。此外,[[血吸虫病]],[[绦虫病]]也常有腹泻,小儿常以面部虫斑,怪癖嗜食和[[脾气]]干怪为信号。血吸虫病则以[[疫水]][[接触史]],绦虫病则有食生肉、生鱼史可参。 '''(三)霍乱先兆''' 霍乱是一种感受时行[[疫疠]]的凶险的肠胃烈性[[流行病]]。近代虽已基本控制,但有的国家仍时有发生,霍乱在祖国医学已不乏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主要病机为脾胃功能被严重扰乱,升降失序,清浊相干,因病势进展如挥霍撩乱之势,多顷刻立变之危,故曰霍乱。 霍乱是[[烈性传染病]],起病急骤,先兆症短而不明显,一般只在起病前微感不适,旋即吐泻交加,少数[[隐性感染者]]可无症状。病人出现身感[[疲乏]],[[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舌苔]]腻,恶心,为发病前早期信号,虽非特异性,但在流行期即应作为警号。可作进一步检查。 '''阻截治则''' 宜化湿排毒,因霍乱大多属湿热型,方予黄连香薷饮合六一散:黄连、香薷、[[扁豆]]、厚朴、甘草、滑石,舌苔白腻偏寒湿的可用[[藿香正气散]]。病暴发后,视其寒热拟方,如属[[热霍乱]],用燃照汤:滑石、香鼓、[[山栀]]、黄芩、省头草、[[川朴]]、半夏、[[白蔻]],可先服[[玉枢丹]]辟秽救急。属[[寒霍乱]]先用[[避瘟]]丹救急,服方用四逆[[平胃散]]:附子、干姜、甘草、苍术、厚朴、陈皮加藿香,法半夏。 '''凶兆''' '''1.阳脱津竭凶兆''' 多出现于寒霍乱,由于吐泻剧烈、津液严重耗失,致阳衰欲脱。证见[[面色苍白]],两眼深陷,目无精光,神惫气微,汗出[[肢厥]],[[筋脉拘急]],脉细而微。急予艾灸[[神阙]],并灌服大剂量人参[[四逆汤]]加肉桂,急挽回欲脱之阳,翼能[[阳生阴长]]。如见阴盛格阳,面颧嫩红如妆,[[干呕]],又当予[[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以破阴通阳(甘草、附子、干姜、猪胆汁)。 '''2.[[热厥]]凶兆''' 为内真热外[[假寒]],多出现于热霍乱[[极期]],为热伏于内,[[热深厥深]]之证。由于阴阳不接,寒热分离,故证见[[身热]]肢厥,神识不清,应立予[[紫雪]][[清热开窍]],[[白虎]]除热,燃照除湿,紧急图救。 '''3.[[疫毒]]内闭凶兆''' 多出现于[[干霍乱]],干霍乱最为凶险,证见关格闷乱,毒邪内闭,关格壅阻。乱闷欲绝,[[腹中绞痛]],[[面青]]肢厥,脉象沉伏。急宜辟秽[[开窍]],宣壅泄毒,方宜玉[[枢丹]]开窍,[[瓜蒂]][[涌吐]],[[皂角]]通关取嚏,[[冬葵子]]汤酌加大黄以泄其邪。 {{Hierarchy footer}} {{中医疾病预测图书专题}}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中医疾病预测图书专题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中医疾病预测/脾系病先兆
。
导航
导航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